还记得喜玛拉雅书店吗?
那个名声在外、长期占据各种排行榜单,被誉为神秘的书店,如今“住进”了位于邮电支路的冻库里,继续它的公益“使命”。
如今的书店什么样?
藏身在此的喜玛拉雅书店
虽说书店现在在邮电支路的冻库,但是如果你从它门前经过,不注意的话,可能也不会发现它的存在。
喜玛拉雅书店大门
因为,如今的这个书店,没有招牌、没有装饰,有的依然是一座独栋的两层小楼,还有门口摆放着的两幅电影海报——《大话西游》《摔跤吧!爸爸》
书店人不多,只有三三两两,相比以前在艺术基地旁时,读者的络绎不绝,这里显得冷清了许多。
“没事,书店也有春夏秋冬,不是永远都是‘热’的。曾经那里是经过了十年的积累,如今搬了新家,就像‘知识’一样,书店也有一个积累人气过程。”谈到读者较少,书店老板刘景活乐呵呵地说道,相信原来的老顾客和今后的新读者他们会慢慢发现,喜玛拉雅依然在,而且更宽更大更“不一样了”。
怎么的不一样?
没有挂招牌,但范朴、钟茂兰、易本奎、施肇祖、欧阳应霁这些大家也会慕名而来。
书店里的藏书
“我就想通过一个书店,改变一条街,让它成为一条知识的“通道”。而且书店最好的装饰就是读者,我就想让这条街上的人都是我的读者。”
书架很少,是为了尽可能的给读者留出更多空间
书架很少。“因为我想将书架的空间让位给人,让位给读者,让他们在这里交流,自由的攫取知识养分”
藏书很少,但每一本都很珍贵
藏书很少,但每一本都很珍贵。这里有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版的《文物》杂志一整套、范景中亲笔签名的《美术译丛》、叶毓山老师赠送的藏书系列、杨守敬的《日本访书志》、端木蕻良的小说《曹雪芹》、吴晓铃赠送的《小泥车》……全部都来自于大家,可以说不亚于一些知名学府的珍贵藏书。
大学生志愿者汪霞的日常就是整理书籍,打点书店里的装饰
志愿者很多,他们分别是:小学生志愿者、铁中志愿者、美院志愿者、专家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
“作为公益书店,经营文化也是一种劳动,所以志愿者队伍一定要强大,而这也是区别于一般书店最大的不同。”
书店很大,也很美。
当记者提出想参观书店时,刘景活径直领着记者走出书店,向西走了近50米。
书店旁的石阶
“你看,这条石梯是不是很漂亮,光滑、有层次感。”拾阶而上,来到一块平地,“你看这边,还有菜地,绿油油的,在城市里很少见吧!”
一边介绍眼前的景色,刘景活一边乐得像个小孩,“上次几个香港的朋友在书店看书累了,出来走走,看到这片菜地,高兴惨了!”
接着,来到书店二层外的宽阔空地,由于有些年份,地上已经慢慢长出一层薄薄的青苔。
容颜沧桑,古朴青翠
一棵棵苍劲的*桷树,屹立在四周。容颜沧桑,古朴青翠。伴随着鸟语桂花香,一如那些年岁月潜行的宁静,当人漫步其间,满眼绿色,犹如都市里的乡村,任何杂念瞬时抛之脑后,让所处的时间空间无限放大,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在窗前的抱着一本书,品一杯香茗,度过静谧的午后时光
刘景活说:改变一个地方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思想,思想的养分来自于书籍。但是书放在那里是“死的”,一定要打开,才能让它“活起来”。
庄奴先生说:“书店让满街都是圣人!”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品格,改变一个城市的文化肌理,更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
当前,我们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现在对我来说,就是在做一个“实验”,希望通过一点一点的改变,把这个普通的“冻库”改变得更美好,真正用好这个地方,让喜玛拉雅书店不再单单是一个书店,而是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样本,让庄奴先生笔下的“喜玛拉雅书店,文化之光”愈发耀眼。
记者:肖雨摄影:雷超小编:玲子
精彩回顾
走进
“人才金卡”即将出炉以人才家庭为单元的服务*策来袭
九龙坡区城乡建委获“全国先进集体”
萌萌动物暖童心12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圆梦动物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