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态文学访谈录之五高桦从环境文学到生 [复制链接]

1#

一、中国环境文学的蓬勃兴起

李景平:

高老师好!新近参加生态环境部生态文学座谈会,会上多人说到您与生态文学。中国生态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新领域。据我观察,中国生态文学应该是承接于中国环境文学的。环境文学在20世纪末在中国发轫,延续到21世纪之初,创造了空前的辉煌。那么,中国环境文学是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兴起的,曾创造了怎样的盛况?

高桦:

中国环境文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个“运”,就是中国环境保护的“运”。

20世纪末的30年,是中国环境保护启蒙发展的30年。

20世纪70年代,中国尚处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历史时期,却破例派代表团参加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中国环境保护进入了发轫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时期,“与人斗”的历史结束,“与天地斗”的历史并没结束,中国工业急速发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保护弱势成长,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反思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火热发展时期,生态环境恶化至深,人们反思历史也反思现实,反思经济也反思环保,中国环境保护进入负重爬坡的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环境保护强势崛起,在经历环境技术治理思路、环境经济治理思路之后,开启环境*治治理思路,中国环境保护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中国环境文学就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之交兴起的。

那时候,中国最活跃的文学,延续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精神,依然走在时代的前沿,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批判性的反思。之前,中国环境保护有一个说法:环保靠宣传起家。这是当时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也是中国第一任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提出的观点。这时,社会反思与环境宣传合在一起,新闻舆论和文学造势成为环境宣传的两支力量。年《中国环境报》创刊,我从北京文联调入,开辟“绿地”文学副刊并主编这块文学“绿地”。在这块小小的“绿地”上,连续组织全国性的绿色环境文学征文活动,以“绿地”为起点,打出环境文学主张,凝聚环境文学作家,展开环境文学构想,筹备成立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

那么,“环境文学”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德国一个城市的环保局长访问北京时,作家邓友梅向他介绍我认识。他问,中国有没有“公害文学”?我说,我们不叫“公害文学”,我们叫“环境文学”。既然我们有保护环境的事业,必然有反映保护环境的文学,而书写环境保护的文学,就是“环境文学”。以文学的形式揭露批判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在国外叫作“公害文学”,而在中国,“环境文学”不只是揭露批判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还在于讴歌蓬勃发展的环保事业和默默奉献的环保卫士。这是“环境文学”的永恒主题。

当时,我向曲格平、冯牧、王蒙、雷加、邓友梅等讲了我的想法。曲格平就安排国家环保局宣教司杨朝飞司长和我组织座谈会研讨“环境文学”,冯牧、陈荒煤、雷加、周而复、王蒙、邓友梅、张洁、从维熙、陈建功、张抗抗、章仲锷、张守仁、刘心武、张贤亮、李炳银、杨匡满、刘茵等作家都出席了。王蒙说,作家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实践,这缘于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对祖国美好河山和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作家是环境保护者天然的同盟*。与会者认为,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和经济财富,也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精神带来困惑。作家对生态环境恶化和破坏环境行为最先警醒,就要以忧患意识和责任使命动员全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