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皮肤科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甯氏头条”,再点击“
甯俞谥武子,史称“甯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甯速之子,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春秋卫国公族甯氏连续九代人在朝中任卿大夫要职,甚至一度把持着卫国的朝*。据战国《世本》和晋代杜预《世族谱》载,春秋卫国甯氏世系为:[卫武公]-季亹-顷叔-甯跪(文仲)-甯静(穆仲)-甯速(庄子)-甯俞(武子)-甯相(成子)-甯殖(惠子)-甯喜(悼子)。甯俞为卫国甯氏世卿第六代。
这是一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其知名度超过了他的父辈和后辈,是春秋卫国甯氏九世卿族中最知名的一位。其原因当然是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提及了他。《论语》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必然要读此书,所以“甯武子”也为人所熟知。
甯俞出生于世族大家,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历经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臣。
公元前年,卫文公即位。卫文公在位初期,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任用有能力者为官;与中原各诸侯国结交会盟;发展*事势力,使战车从三十辆增至三百辆战车,并出兵灭亡邢国。
可有意思的是,在卫文公这个明君当*期间,《左传》中并无甯俞如何展现聪明才智的记载,反倒是在卫成公这个不太靠谱的国君当*期间,《左传》中记载了甯武子的作为,而这些作为,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装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种“愚”——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成公出奔
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逃亡到卫国,卫文公不听甯速的话,对他不够礼貌。而晋文公即位后,卫文公儿子卫成公竟然又得罪了晋文公一次。
事情是这样的: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年)春,晋文公向卫国借道伐曹国,卫成公不听大夫卫垣的意见,拒绝晋文公的要求,不肯借道。晋文公大怒,派重兵强将先夺取了卫国重镇五鹿。卫成公见五鹿失守,惊恐万状,忙派大夫甯俞到晋*请罪。晋文公道:“卫国先不借道,今又畏惧请罪,不是真心,我迟早要踏平卫国首都楚丘!”甯俞返回对卫成公道;“晋侯怒气方盛,国人震恐,君不如暂出城躲避一下。晋国知道卫主公已出走,必然不来攻打楚丘,然后再慢慢与晋国交好,可保社稷。”卫成公听了甯俞的建议,安排大夫元咺同其弟叔武暂时管理国事,自己逃避到襄牛之地去了。果然,晋文公见卫成公逃走,便移兵攻打曹国。
曹国见晋*来攻,便求救于楚。楚国使元帅成得臣率领大*援曹抗晋,结果被晋*打败,元帅也被迫自杀身亡。晋文公名声大振,晋国势力大增,便有称霸之心。恰好这时,周襄王派人告知,天子要亲驾犒劳三*。晋文公借机在践土主盟.率领各诸侯迎接周襄王,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盟主。晋文公正式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卫国摄君王叔武千方百计地消除晋卫之间的矛盾和仇恨,以图卫成公复国。叔武见晋侯主盟践土,便不顾生命危险,同大夫元咺去赴会。叔武同元咺先谒晋侯,晋文公原对叔武和元咺印象很好,今又见二人毕恭毕敬,怒气顿消,便打算引叔武见襄王,立叔武为卫君,以取代卫成公。叔武涕泣推辞道:“晋公刚刚继承齐桓公霸主之业,就要叔武背叛兄长吗?君侯果真要加惠叔武,臣乞请恢复我兄长之位,臣兄长肯定会尽忠尽职地服侍君侯!”元咺也叩头哀请,晋文公方才点头答应。
叔武同元咺回国后,立即派人发车去迎接卫成公回国复位。二、奸人离间
卫国公子颛犬在卫成公避难时,曾经对大夫元咺说:“大夫应速立叔武为君,不可再复成公。”元咺驳斥了颛犬。颛犬害怕一旦卫成公复国,知道了自己对元咺说的话,于己不利,他便又在卫成公面前说叔武已自立为君,引起了卫成公对叔武的怀疑。见到叔武接他回国的车驾时,卫成公便派甯俞到楚丘去商定了复国即位的日期。卫成公又听从了颛犬的谗言,不听甯俞劝阻,任命颛犬为前驱,提前出发。驾车行至国门,叔武率百官出迎。颛犬恐留下叔武,其兄弟相逢对言,揭露自己的阴谋,遂弯弓搭箭,飚的发去,正好射中叔武心窝,叔武倒地亡命。元咺见叔武被杀,大吃一惊,开口骂道:“无道昏君!枉杀无辜,天理岂能容你l我当投诉晋侯,看你还能坐稳君位?”他痛哭一场后,急忙奔到晋国去了。卫成公复国后,察明叔武确实无罪,便把颛犬斩首治罪。
元咺逃奔晋国,向晋文公哭诉叔武被害之事,惹得晋文公大怒,听从赵衰之计,又在践土设盟。各国诸侯均至践土,朝拜周襄王。卫成公率甯俞赴会,晋文公不许相见。
晋文公将叔武冤情诉予襄王。襄王命晋文公主持审问卫成公。审问结束,将卫成公押上槛车来见襄王。晋文公奏道:“如此冤情,若不诛卫成公,天理不容,人心不服,乞命司寇行刑,以示天罚!”襄王道;“卫成公是有罪,但卫大夫告卫成公,是臣与君讼,是无上下也,为臣而诛君,不合礼法。”晋文公惶恐谢罪,道:“重耳未考虑到这点。既然天王不加诛,应当押送京城,以听裁决。”晋文公便带着卫成公回到公馆,派*士严加看守。三、薄鸩橐饘
话说周襄王受朝已毕,欲返洛阳。众诸侯送襄王出境。晋文公命先蔑押送卫成公进京。这时卫成公偶患小病,晋文公派随行医衍与卫成公同行,以探视治病为名,其实要他用*酒杀死卫成公,以泄胸中之气,并严厉地对医衍说:“如果不酖杀卫成公,必杀你无赦!“又吩咐先蔑说:“要抓紧时间,事成之日,同医衍一起回话。”
周襄王回到京师,群臣谒见完毕,先蔑乞请将卫成公交付司寇处置,襄王道:“置大狱太重,置公馆太轻。"遂命于民间空房,另立囚室而幽之。襄王本意是要保全卫成公(怎么说大家都是远房亲戚啊,同为姬姓子孙,呵呵),只因晋文公十分恼恨卫成公,又派先蔑监押,恐怕违背文公之意,所以才幽禁别室,名为囚禁,实为宽待。
甯俞紧随其君,起居必随,寸步不离,凡是饮食之类,必先尝试,方可给卫成公食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寘诸深室。甯子职纳橐饘焉。”)。先蔑数次催促医衍,但甯俞防范严密,无法下手,医衍无可奈何,只得把实情告诉甯俞:“晋君之强明,你是知道的。有犯必诛,有怨必报。我到这里,实是奉晋侯之命,用*酒杀死卫成公。不然的话,我的小命不保。我打算想条免死之计,你应该多为我着想。”甯俞附耳道:“你既然推心置腹,坦诚相告,我怎么能不为你想办法呢?晋侯已经年老,听说很相信*神,你可以在酒中少掺点药拿进来,想法假托*神,以救我的主公,晋侯必不加罪于你。卫成公也会感谢你。”医衍会意而去。
甯俞假传卫成公之语,向医衍要药酒治病,医衍对先蔑说:“卫成公死期到了。”遂调理好药酒,用*很少,夹杂其他药以乱其色,送了进去。甯俞要求先尝药酒,医衍假装生气地说:“卫成公请我配药治病,你为何干涉?如果你不相信我,以后卫成公有什么病也不要找我了。”说完抱着药罐要走。甯俞连忙拉住,并表歉意。医衍这才带着先蔑的随从进入内室。
成公确实是染了小病,躺在床上。医衍帮成公灌药。刚给他灌下两三口,医衍突然张目仰看,大叫一声,仰面倒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药碗摔得粉碎,药酒撒了满地。甯俞故意大惊小怪,急忙将医衍扶起,见其半晌才苏醒过来。众人问其缘故,医衍说:“方才灌药时,忽见一个神人,身长丈余,头大如斛,装束威严,自天而下,直入室中,叫道:‘奉唐叔之命,来救卫成公。’遂用金锤,击碎酒碗,故使我丧魄丢*。”甯俞佯装大怒说:“你原来用*药来害我的主公,如果不是神人相救,必遭*害。我岂能与你罢休!”说着就装着要同医衍拼命,左右急忙劝解。先蔑闻讯赶到,见到此情此景,便对甯俞道:“你们国君既然有神明保佑,必有后福,我会如实报告晋侯。”
卫成公喝的*药,数量又少,药力又薄,因此受害很浅,略略患病数日,便即痊愈。先蔑同医衍回到晋国后,将此事报告晋文公。晋文公果然信以为真,赦免了医衍,也赦免了卫成公。
这样,甯俞略施小计,用装神弄*的假象迷惑了先蔑和晋文公,既保护了卫成公,又保护了医衍。四、成公复国
经甯俞等人多方奔走,卫成公被释放。但在此期间,同卫成公有杀子之恨的卫大夫元咺,已拥立公子适为卫君,修城缮备,防备卫成公再回卫国。
甯俞对卫成公说:“我听说周颛、冶廑二人,因拥立公子适有功,要求封卿,但被公子适、元咺等人拒绝,因此心怀不满,他们可作为我们进入都城的内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孔达,满腹经纶,精明过人。周、冶二人同孔达的先辈是好友。如果让孔达奉君之命入城,用卿位收买二人,使他们杀掉元咺,其他人就不怕了。”接着,甯俞将自己的计划原原本本讲给了成公,卫成公点头同意。
甯俞首先派出一些心腹之人到处扬言:卫成公虽然被释放了,但他已无颜回国了,打算到楚国去避难。消息传到卫国都城,公子适等人信以为真,遂放松了警惕。唯有老臣元咺,不敢有丝毫懈怠,下令每夜巡城不止。
再说甯俞派孔达手持卫成公的亲笔信,偷偷潜入卫都城后,即找来周颛、冶廑商议。
孔达许愿说:“如果二位能杀掉公子适和元咺,迎卫君入城复位,君主将封你们为卿。”同时出示成公书信给周、冶过目。二人一见大喜,满口答应,立即整顿家兵,叫孔达通知卫成公约期入城。
一天*昏,元咺巡城至东门,被周颛、冶廑杀死。周颛、冶廑乘势率领家丁杀奔宫中,沿途大呼:“卫侯已带领齐、鲁大*聚集到城外了!城内百姓宜各自安,不得扰动。”
百姓闻听,家家封门闭户;在朝官员,一个个将信将疑弄,不知虚实,只得坐在家里静侯消息。周、治二人率领家丁顺利杀入宫中。这时公子适正同弟弟子仪在宫中饮酒,子仪被杀,公子适投井而亡。
周、冶两人控制了宫廷后,就大集百官,迎接卫成公入城复位。卫成公复位后,大赏百官,周颛、冶廑也被封为卿。但没过几天,周、冶二人都莫名其妙地死了,众人纷纷传说是元咺变*索命。卫成公也不追查,反而将公子适、元咺之死,全推在二人身上,命人向晋文公报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甯俞因怨用人,轻而易举地攻取了卫都,使卫成公顺利复位。在这里,他实质上采取的是借刀杀人之计。
那么,让甯俞、孔达忠心耿耿以待的卫成公,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国君呢?孔子的弟子子贡曾作出过评价。《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流亡到城鉏的卫出公派使者问子贡自己能不能复位,子贡私下对使者说:“今君再在孙(孙:同逊,逊位,失位的委婉说法),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不知所由入(所由入:回国复位的理由)也。”子贡认为成公、献公之所以能回国复位,是因为内外有亲信的大臣。成公于公元前年辞世,距鲁哀公二十六年(前年)已多年,完全是盖棺之后的论定。在位、失位都能得到大臣的拥戴,成公怎么可能是无德之君?五、谨守礼法
公元年,狄人围了卫国,卫国迁到帝丘。帝丘原来是夏后启的孙子相的故土。卫成公梦见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对他说:“夏王相夺我祭祀。”于是,卫成公便想命人祭祀相,以免相再抢夺自己始祖的祭品。甯俞知道后反对说::“不是同族人的祭祀,*神就不享用那种祭品。夏族的杞国和鄫国为什么不祭祀?相在杞国和卫国没有受到祭献很久了,这不是卫国的罪过,不能违反成王、周公所规定的祭祀,请求您改变祭祀相的命令。”结果非但没有灾祸,卫国还打败了狄人。
鲁文公四年(公元前年),甯俞出使鲁国,鲁文公设宴招待。席间,文公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甯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文公对甯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原因。甯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左传?文公四年》原文:“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敌指对抗,抵拒;忾指愤怒。)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甯俞所说的这段话,后世形成“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仇指共同对敌,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这个词就源于上面的歌谣。六、后世评价
甯俞在卫成公归国复位中,立有大功。孔子这样高度评价甯武子:“甯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如果这段文字按字面意思直译,则是:“甯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但其中含义,绝非仅于此。对于甯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他说:“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说,甯俞在卫文公主*的清平之世,没看到他有什么特殊的功绩,可见他的智是一般人能达得到的;可在乱世之际,卫成公将国家都失掉的时候,甯俞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孔子对这种“愚”十分赞赏,认为这种“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其实恰恰是甯俞高尚人格的明证。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太祖(即曹操)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晋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中称赞甯俞“忠之至,所虑者深”,也就是说甯俞忠诚到了极点,并且为成公考虑得周到而又细致。山东巨野甯氏堂号为“表忠堂”,该支系尊甯俞为始祖。甯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表忠堂”名称应来源于此。
广西雨亭甯公祠联:橐饘世泽扣角家风。上联指甯俞,下联指甯戚,为中国史上最杰出的两位甯氏先贤。橐饘(tuózhān)亦作“槖饘”。指衣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寘诸深室。甯子职纳橐饘焉。”杜预注:“甯俞以君在幽隘,故亲以衣食为己职。橐,衣囊;饘,糜也。”广西雨亭甯公祠,感谢广西浦北甯势强提供图片七、甯分俞姓
潭底俞氏自元末明初其始迁祖俞泰从温渎睦桥迁来以后,到清代乾隆初年即建造了俞氏宗祠,该祠堂大门口两旁的楹联,“本源自益都,宋际三迁,佑启两州节度。昭穆衍潭底,甯分一姓,好联十族宗盟”。上联说潭底俞氏源自山东益州,宋朝有过三次迁移,护佑来自两州节度使,是指一始祖俞庄和三始祖俞智元曾经担任过唐朝的节度使,下联指,谭底的宗庙次序,左昭右穆,繁衍壮大,是有甯姓分为俞姓,使绍兴十族俞联合成宗族。该联把“甯分一姓”说得明明白白。现祠堂虽毁圮50多年,但楹联内容却有人记录下来,并保存在完好。
在绍兴名士赵炳麟署名的《湖俞琴斋先生七秩序》,文中称:“昔甯武子为卫成公纳橐饘,世称其忠。俞氏,武子之裔也”。明明白白把俞氏作为甯武子的后代。
俞氏民间研究专家俞昌泰的父亲,生前曾对“甯分一姓”作了书面交代,他写道:“相传俞氏一姓,源出于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甯俞,史称甯武子,甯俞的一族,后人众多,分姓为俞,迁居河间郡,所以在南北朝时代,品题姓氏郡望,称为‘河间俞氏’,山东益都县俞姓氏族是从河间俞氏派迁衍生而成……”。
俞振声(-),为清末宿儒,训诫言中有:“昔甯武子(俞)为卫成公纳橐,世称其忠,本俞其子裔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志家、图书学家、社会活动家俞家骥在年修谭底家谱时称:“俞氏系卫国甯氏分姓而来”。这就把俞氏的来历说得明明白白了。八、甯武子墓祠
卫成公封甯俞于宛濮(今山东菏泽市吴店镇表忠集村)。按《太平寰宇记》,甯武子墓在其故里今菏泽西北吴店镇。曹州人邢昺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甯武子)知谋;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
北宋陈师道《披云楼记》载:“余尝从侯而登,极目四顾,则昔之范蠡、慎到、穰侯、甯武子与夫汉魏之墓也(即范蠡墓、慎到墓、甯武子墓、汉魏王墓、穰侯魏冉墓在今山东定陶与曹县之间)”。菏泽《先贤子夏公祠堂碑记》中记载:卜子夏墓在曹州城西北十里之卜堌都,与甯武子墓相望。
明万历《兖州府志?茔墓》曹州(今菏泽)条目下载:“甯武子之墓,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旧尝有祠,为水所没。”
至清末,曹州知府、菏泽知县仍每年春、秋(二、八月)两次祭奠,甯氏后人甯可涛的祖父甯子尚(鄄城旧城镇葛庄人)为甯武子祀生,朝廷赐红顶子一个,参加祭祀,作陪祭,山东章丘甯家阜和曹县、巨野的甯姓,均来人参加祭祀,此制延续至解放前夕。
武子墓原来砖基穹盖圆型,周84步,高丈余。明?胡惟一《甯武子墓》诗:“国难凭谁定,间关借汝身。一盟留社稷,万死见君臣。世变松楸古,名垂宇宙新。却怜埋照后,无复肯愚人。”据说甯武子墓原来封土很高,像一座小山,“文革”期间,来了一帮造反派,把墓给掘了,挖了很深,也没挖到底,最底下还有一些石条,没有再往下挖,又填上了。
山东巨野甯氏年修谱时,当时有武子八十三代孙甯伯彦(存字辈)、八十四代孙甯建华、八十八代孙甯如平等参加。三人曾去考查菏泽武子祠,因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武子祠已经被毁。据当地一老人说,前些年还有没有被扒掉的院墙,而祠碑已经被当地的人拉到了村东修了桥,伯彦等随老人到了桥涵,用铁锹等工具挖去周边泥土,然后用清水冲洗石碑,虽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但是还能确认就是武子祠碑,上面刻有甯武子仕卫之事迹,另外老家甯寨还保留甯武子领兵时带的“顶带”。曾经的甯武子墓已变成一片农田
武子墓前曾有被称为“不要官、不要命、不要钱”的“三不要”清官钟化民所书《甯武子祠碑记》,碑已不存,碑文收在清康熙十年()出版的《曹州志》中:“余奉命观风齐鲁,例得专激扬,彰信义。故吊古询今,宣幽阐烈。凡境内之遗踪往迹,务与一新。夏五月,按部曹州,距城十望,有卫大夫甯武子俞墓。环封莽鞠,庙祀丘墟。余慨然久之,谓佥宪和君曰:“莅*而操风化之柄,所宜表扬忠义,激发人心,俾死生如生,生者无愧,斯千古一快也。乃贞臣若武子,令不保己归之坟,无所血食,谓幽灵何?谓世风何?”佥宪君是余议,檄曹守恩相原墓遗址,得八十四步有奇。旧封一丈,增高之。复拓地三亩,缭以周垣,不妨谷,不罢民。撤废寺遗材,佐以州师公羡,鸠工举事。当墓道建享堂四楹,傍蔚庐舍,东南凿井一区,募民居守。颜其堂曰“表忠堂”,匾其门曰“甯武子祠”。门右树碑一通。释奠如礼,规制纤细具备。经始于本年九月二十日,以十月二十七日告竣事于余,且请为记。余谓武子之愚若智,称之宣尼,载之经传,至详及备,更何能发明?亦以臣之事君,天之制也,无所逃分;忠君爱国,人之性也,有触即兴。天祚明德,无有息止。卫成之事,万一不见。独武子之精诚,则耿耿于兹也。语曰:“入庙思哀”。今祠之成也,得不有思乎?思而奋,奋而图,保厘一方,视务才、训农,通商、惠工者何若?陶冶人群,视敬教、劝学,授方、任能者何若?……考信于圣经贤传,瞻谒于兹墓兹祠,而不闻武子之风以起,非夫己。斯役也,匪徒崇报功德,慰藉英灵,嘉于曹人,士私向往之,行且风励;有位之人,经文纬武,安夏攘夷,使忠义满乾坤,事业遍方隅,而世世与甯祠为烈也。余厚幸有既哉,勒诸石以待兴者。”钟化民曾于万历十九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巡按山东,此碑文应该作于是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