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邓云乡燕京风俗画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承日本友人中村正先生从东京寄来东方书店新出版的巨形画册”燕京风俗”,打开邮包,方一展卷,便令人目为之眩了。先不说别的,先看看这些画者、题诗者、题辞者、译者、解说者的姓名吧:王羽仪作画、端木蕻良题诗、内田道夫注释、臼井武夫解说、齐白石题词、吴作人题辞、商承祚书耑。当前海内外关于京华旧事的出版物当中,有这样庞大整齐的阵容吗?怎能不使我这京华游子心为之跳,目为之眩呢?何况这里面有我要好的朋友。

端木蕻良兄比我大十来岁,承他看得起,一直把我当作好朋友对待,常常写封信来,告诉我一点京华文坛艺海的珍闻。大约是三年前罢,他来信告诉我说,正在为王羽仪先生的北京风俗画配诗,当时我不知羽仪先生是谁,后来从陆续的来信中,才知道羽仪先生是铁道专家,是留美专攻铁路工程的老前辈,又是极有成就的画家。幼时生长京华,熟知旧事,年纪稍长,于攻读铁路工程之余,复研绘事,师事王梦白,于前数年去世之京华名画家王雪涛派出同门,实际羽仪先生的画早在三十年代就出名了。一九三六年《北平旅行指南》中介绍画家,第一名就是他,文云:

“现代诗画家:王羽仪,字雨籍,浙江人,工花卉,秀逸直追华新罗、李复堂,亦长山水,善笔拓,寓东城八大人胡同。”

可见是先为名画家,后留美改学铁道工程的。《北平笺谱》最后一幅大公鸡就是他画的。不过后来一位以画为专业,一位则以画为业余爱好。而业余画家之作品,往往更为超逸淡远。因为他以画来抒写性灵,寄托感会,而不以画为谋生之手段。

羽仪先生绘事师王梦白,又与梁思成先生为友,王梦白与义宁陈师曾、贵筑姚茫父,在六十多年前,是北京画坛执牛耳者,大有当时书画界齐桓、晋文的气派,后来誉满京华的白石老人,当时还蛰居法源寺,未到日本开画展,获得海内外声誉呢。陈师曾先生在这时画了“北京风俗图”三十四幅,后由琉璃厂淳青阁印行出版,姚茫父署耑曰“菜猗室京俗词题陈朽画”,陈师曾别号“朽道人”,故曰“陈朽画”,这三十四幅风俗图包括“旗下妇女”、“拾穷人”、“泼水夫”、“人力车”等,虽说是风俗画,但大多是穷苦无告者,评者谓其“着笔处均能曲尽贫民情状”,盖师曾先生当年画这些图,都是有深心的。五十年前,羽仪先生于梁

思成先生处借阅了陈师曾的风俗画,即酷爱其艺术风格,领会其深刻意义,加以钟情于京华风物,因而也想画京华风俗画了。然而国事风云,人事沧桑,羽仪先生之绘事宿愿,也一再蹉跎,直到数年前,才以八十高龄的耄耋之年,画完了一百幅“燕京风俗”,风格全师陈师曾,正前人诗所谓“老树着花无丑枝”,这一百幅风俗画,真是气韵妩媚,格调高超,幅幅俱佳,无一不逸了。

当年陈师曾先生风俗画三十四幅,因先生去世过早,出版时别人编排,并无顺序。如果师曾先生多活若干年,可能还会多画不少幅呢。羽仪先生的画不但在数量上多三倍,而且在编排上,也基本上是按岁时次序的。头三幅就是从“书春”“卖年画”、“送财神”等岁首故事开始的。陈画每幅都有姚茫父配的词,如今王羽仪先生的画,每幅都有端木配的诗。风格也是一脉相承的,而时间上已经过了一甲子了。昔贤雅韵,继武有人,亦可算作艺林之嘉话了。

画好诗也好,相得益彰。但是我这里介绍,总得说出点道理来,固不简单地说张张好也,不妨略微介绍几张画,几首诗。

画从技法和神韵两点观赏,羽仪先生是用传统的水墨写意技法来画这些画的,在手法上主要是师承陈师曾,个别画幅又有点丰子恺的章法。如从外国风格来说,那不是西方的,而是东方的,即有一些日本浮世绘的技法,尤其是在用色彩渲染烘托上是这样。再有古人所谓“传神之处,全在阿堵一点”。羽仪先生画的神韵,充分表现在人物的姿态和点睛中。我最喜欢一幅拉骆驼的和一幅喝杏仁茶的,用句北京土话说:“那简直绝啦!”拉骆驼的,在画幅的右面,一多半是个骆驼头,角度倾斜,但又高扬着,在画的左下方是个拉骆驼的少年,小腿和脚在画面外,两目下注,似在沉思,姿态极好,而头上破旧的有皮护耳的毡帽,光板老羊皮带大襟坎肩,用一根破带子系着,京华风味,浮动纸上,我注视着,睫毛似乎已湿润了。另一幅喝杏仁茶的老头,戴着老式平顶大红结瓜皮帽,像个衙门中的小录事,也像个小郎中大夫……也极为传神,纯粹老北京味。

端木兄所配诗也极有韵味,多神来之笔,如打小鼓云:

“鼓小声闻深巷中,破筐能把泰山笼,半文买下兰亭序,转眼卖与豆纸翁。”

又如瞎子算命题云:

“瞎子摸象狗骑羊,有眼反比无眼盲。子午卯酉捏指算,流年利害说黑*。”

这些诗都意在言外,深得风人之旨。而且京华韵味盎然,因端木也是三十年代初就住在后门东不压桥的老北京呀。

此书香港三联与东京东方书店同时出。题诗译注者内田道夫教授,五十年前在北京留学,后因“唐代小说研究”一书得博士学位。解说者臼井武夫先生四十多年前,在北京日本住友银行任职,久住北京,极爱北京风俗,其新著“北京追想”,充满了对北京的甜蜜回忆,因之此书是当前中日友好声中新佳话了。

羽仪先生的风俗画,所反映的正是文化古城时期北平风俗,一幅“吉房招租”,就把当时市面萧条不景气。只剩一些文化教育界的知识分子点缀市面的气氛烘托出来了。简单的笔墨,淳厚的风俗,悠久的历史,一切都过去了。

阅读链接

邓云乡‖“文化古城”简说(上)

邓云乡‖“文化古城”简说(下)

邓云乡‖北平时期的学府述略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大

邓云乡‖旧梦中的荷塘——文化古城时期的清华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师大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学生的课外活动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环境气氛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邓云乡‖文化古城时期的古玩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8.28----.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年退休。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8.28----.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年退休。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8.28----.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年退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