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门头沟区筑牢生态本底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 [复制链接]

1#

筑牢生态本底

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

门头沟区作为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物种,保存着太行山狭窄森林植被带的重要种质资源。除东部的龙泉镇、永定镇外,其他地区均位于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范围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区相关部门及属地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依托辖区优异自然生态禀赋,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源远根深生物多样性本底良好

一是物种资源丰富

辖区内的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涵盖五个植被类型,四十个具体群系,十八个森林群落,是北京市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百花山保护区已知野生植物种,野生脊椎动物种,分别占北京市高等植物总种数的39.1%,脊椎动物总种数的25.3%,是太行山北部山地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库。

二是生态景观独特

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典型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和自然的生态演替过程。区域植被类型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除深山区分布有部分天然次生林外,多为灌木林或者杂木混交林。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在西北部山区分布有华北地区面积典型的山地草甸植被。区内植被是北京自然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温带华北石质山地次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在中国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是生态禀赋突出

全区自然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4大类共计14个,总占地面积达.96公顷。现分布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褐马鸡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北京市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

欣欣向荣积极开展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监测保护

对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难以恢复或仍在下降的种类,如百花山葡萄等,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进行繁育与研究。年,百花山保护区特有的2株野葡萄成功开花结果,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开展系统的野外监测及时获取最新影像,明确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为后续落实抢救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区域内褐马鸡数量、喜马拉雅斑羚数量均逐年增加,全区物种丰富度逐步增加。

二是严守生态空间

持续跟进“绿盾-”国家级及市级下发问题点位的整改,通过“回头看”不断巩固工作成效。自年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区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点位的核查与整治,截至目前,-年国家级点位已全部完成整改。

三是聚焦生态修复

年,门头沟区超额完成百万亩造林、“留白增绿”等重点任务,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48.08%和72.75%;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黑河沟被评为“年度北京市优美河湖”;永定河修复治理成效显著,通过河道减渗、闸坝跌水、美化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完成对永定河城市段5.24公里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方兴未艾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结合现有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强物种多样性监测,掌握区域物种多样性动态以及环境变化与人为干扰产生的影响,着重提升对各类涉及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修复的监管水平。

一是提升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

以科学性、典型性、持续性原则为指导制定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方案,积极借助高清摄像头、环境DNA、图像声音智能识别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长期调查与监测,掌握区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动态,有效支撑区域生物多样性监管。

二是落实生态空间监管责任

逐步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和各属地对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责任的理解和认识,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强化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刚性约束,实行严格管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三是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建设

持续加强永定河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行“林长制”,推进实施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计划实施“战略留白”亩,全力扩容绿色生态空间。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