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吕启祥悠悠岁月蓦回首节录 [复制链接]

1#

(吕启祥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根据*安年先生博客,将吕先生年7月30日上午在纪念新红学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节录几段。原文题目《悠悠岁月蓦回首----中国红学会四十周年有感》)

?我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红楼梦》是一部易于进入却难以穷尽的书。进入者之广泛、多样举世罕有其匹,欲寻幽探胜、寻津问道者不可胜数,欲寻根究底者亦不乏其人。笔者本人也是一个寻觅者,我的自选集即名曰《红楼梦寻》,意在寻味,“谁解其中味”?寻得了多少,觅得了真谛否?实在是很难说的。但寻味本身就充满魅力值得肯定,它切切实实地让人感受到《红楼梦》这部书拓展了我的人生、开阔了我的眼界、深化了我的思维;它测试人的智商,也检验人的情商。从知识层面上,它不愧百科全书之喻;从文化层面上,它浓缩了中华文化之脉;从生命层面上,它启示人以真假、正反、当下与久远、瞬间与永恒的微妙关系,悟得了生生不已、求索不息的至理大道。

年去哈尔滨开第一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议,正是在去哈尔滨的火车上,遇见了吴世昌先生,我和吴先生在同一车厢同一窗口下共一小桌攀谈起来啦。他似乎并没有软卧之类的专家待遇,就是在硬席车上才得见面的。印象最深的并非请教学术,而是他的天真坦诚毫无遮拦,他说“美国那个威斯康辛的会请了我,我不去,周汝昌去了;如今这个会周汝昌不来,我来了。”前辈也是凡人,他们之间的好恶恩怨我辈不参与,难得的是面对我这样的一个陌生人、一个刚与红学沾边的年轻人,吴先生竟毫不见外地坦然直言,毫无城府、一派天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之后,读吴先生的文章和著作,不论是否赞同其具体的观点,但对他为人为文的态度始终保有充分的尊重和景仰。一位从牛津归国的受到周总理关切的大学者,竟如孩童一般天真,这就是吴先生。哈会归途,我与北师大邓魁英老师结伴,同路有端木蕻良夫妇和霍松林几位,老先生一路讲学(戏称卖唱),我们受惠。以后上海会议,曾和舒芜先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会上还初识了凌解放即后来的二月河。还记得一次去平湖开会,也是在火车上,王利器先生热心地教我们做罎子肉,还讲了个段子,他让研究生查“後漢書”,竟查不到,原来三个字都简化了,不认识。

这里仅举一例以见学人之谊,就是黑龙江大学的刘敬圻。她是我的同龄人,对社会人生、艺文学术常有同感,极易沟通,知己之感由此而生。我和敬圻在年初识,年济南会议同住一室,此后少有见面的机会,接触更谈不上频密。然而就在这其淡如水的交往中,我却颇为真切地读懂了她的为文和为人。就在纪念中国红学会成立三十年之际,我提交了一篇记述周遭学人的文章,其中有一节专述刘敬圻,标目为“第一朋友”,其中说最为人心仪和折服的是她的低调,这“并非故作谦虚,亦非缺少自信,而是一种清醒的睿智”。她绝不重弹时调、从不贪大求全、更不强加于人,常称自己的文章为“补说”,其实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新说,更进一层的深说,说人之未说,清新脱俗。

我们期望红学永远具备学术的品质、人文的情怀和大家气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