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枣树的主要种类滇刺枣适应性强,特别耐旱, [复制链接]

1#

枣树属鼠李科、枣属。枣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分布在暖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国家,有10多种,其中在果树栽培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有3种。

一、普通枣

普通枣通常为二倍体,2n=24。原产我国,我国栽培的枣多属此种,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适应性、抗逆性都很强,旱、湿地区均能生长。落叶乔木,树高达6~12米以上。寿命很长,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寿命达年以上。树干和老枝浅灰色或深灰色,片裂或龟裂;发育枝各节有托叶变成的棘针(托叶刺),嫩枝绿色,光滑无毛,成熟后枝面转*褐色或紫褐色;结果枝绿色,纤细柔软,秋冬落叶后脱落,其上的托叶细小柔软,不成刺状,叶片展开后不久即自行脱落。

叶互生,绿色,排列成二列。叶片较小,长3~5厘米,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圆形或楔形,稍偏斜,先端渐尖或钝圆;叶柄短而扁,长0.2~0.6厘米,叶缘平整或呈波状,有的品种两侧叶缘向叶面拢起,锯齿钝或锐,主脉3条。花为侧生聚伞花序或单花序,着生于结果枝叶腋内。花小,盛开时,直径为5~8毫米;萼片绿色,三角形,与花瓣、雄蕊同为五枚;花瓣白色,匙形,很小,长约0.3厘米,初开时,每瓣包住一个雄蕊;花丝很短,花药椭圆形,浅*色,纵裂;子房周位,二室,下部圆锥形,浅绿色,为环形的*色或*绿色蜜盘包围;柱头短小,二裂,盛开时先端分开。果为核果,果形和大小因品种而异,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卵圆形、鸡心形、梭形、长筒形、葫芦形等多种;果皮鲜红色、紫红色或紫褐色。本品种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经过人为选择,有以下几个变种:

1.无刺枣。无刺枣长势较弱,发育枝上的棘针完全退化,其他性状与原种相同。如山东北部的冬枣,山西交河的骏枣。无刺枣便于栽培管理,选种中值得注意。

2.龙须枣。龙须枣长势弱,成龄树株高仅4米左右。发育枝、结果基枝和脱落性枝都弯曲扭转生长,如龙爪状,亦称龙枣、龙爪枣。开花坐果率较差,果皮厚,果面常高低不平,品质不佳,多作观赏用。是否可作为枣的矮化砧木,值得注意研究,如山西襄汾、永济一带的龙枣,山东乐陵、商河一带的龙爪枣等。

3.葫芦枣。葫芦枣果实中部或中上部有收缢痕迹,呈葫芦形或磨盘形,其他性状与原种相同。如山西襄汾的葫芦枣,山东乐陵和陕西沙苑的磨盘枣、碨碾枣等。

二、酸枣

酸枣为我国原产,古代称“棘”或“樲”,是普通枣的原生种。苏、浙、皖省称野枣。分布比普通枣广泛,数量也多。中心分布地带为*河流域的中下游,古代有“荆棘遍地”的记述。长江流域也有分布。多为山岭荒野自生,近代也有栽培,如河北内丘、山东滕县等地栽培供药用。酸枣类型很多,树型有灌木、小乔木、乔木多种,长势悬殊。灌木型株高仅3米左右,乔木型在土质好的地方能长成株高12~14米以上的大树。枝、叶、花的形态与普通枣相似,唯花朵较小,枝条节间较短,棘针发达。除发育枝的托叶变成棘针,结果枝每节的托叶也常成尖锐的细刺。叶片一般较小,长2.5厘米左右。果实以圆而小的最多,直径1~1.5厘米,重1克左右。但也有椭圆形、卵形、鸡心形、扁圆形、梭形等形状。果大者也有重3克以上的。

果皮厚,光滑,紫红色或红褐色。肉薄,味酸,但也有酸味小的类型。维生素C含量很高,每百克果肉含毫克以上。干制成的酸枣面可做饮料和食品。核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梭形的。核面较光滑。每核含种子1~2枚。种仁饱满,多入药用,作镇静剂,称酸枣仁。因花期长,花蜜丰富,是北方重要的蜜源。

酸枣适应性和抗逆性均较普通枣强,山坡、沙荒、河滩和一般盐碱地上均能生长,除可作枣树的砧木外,还可作枣树选种的原始材料。

三、滇刺枣

滇刺枣又名毛叶枣、缅枣、酸枣。通常为二倍体,2n=48,个别品种2n=60或2n=96。嫩叶、幼梢都有褐色毛茸。成叶表面无毛,背面有浓厚毛茸。果实较普通枣小,宿萼,果皮赤褐色,果肉有酸味,品质差,每百克果肉含维生素C70~毫克。此种印度栽培较多,品种不如普通枣多。我国台湾南部若干地区有栽培,品种有台湾甘味种、台湾酸味种、台湾金枣等。在我国台湾9~10月份开花,果实在12月份至次年3月份成熟。

滇刺枣核小,可食率极高,果实除鲜食外,也具有多种加工方式。毛叶枣根及核仁可入药,具有清凉功效,并兼治虚烦不眠、精神疲乏、健忘等症。其木质坚韧、细腻,可用于制作家具、农具。此外,滇刺枣也是紫胶虫的优良寄主,其枝干可以放养紫胶虫。近两年,滇刺枣还被云南省列为“长防”工程造林及绿化的理想树种,对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积极的作用。

滇刺枣适应性强,特别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我国热带地区(包括海南省、台湾省、广东省的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中部、川贵两省南部的部分河谷地区以及福建、湖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均有种植。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讲到这里,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转发、评论和分享,我们下期见,拜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