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的理性
——“外头”的《红楼梦》(十五)
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文学始于地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小说《红楼梦》大概也不例外。《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外头”的“山坳海沿子上”的气象和物产,应为彼时山海关外辽西走廊的真实写照。“都中”(今北京)和“南京”(昔江宁)不属于虚构,“外头”和“山坳海沿子”没必要虚构。作为故事背景中非同寻常的“第三地点”——张爱玲著《红楼梦魇》所称荣宁两府主要收入来源地,在《红楼梦》中都有怎样的呈现呢?通过文本内外的相应元素的比对,探索《红楼梦》与“外头”暨“山坳海沿子”在地理和人文等层面的渊源,可谓笔者的初衷。
“《红楼梦》以长白山开篇,一个个亦真亦幻的叙述赋予石头故事以宏大背景。”——中国新闻网吉林新闻《红楼梦与长白山的相互映鉴》(搜狐)
文章说,《山海经》是我国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包含大量上古地理、历史和神话等知识,被誉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有两处写到大荒山。一处是《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为了具体说清大荒山的位置,最早注释《山海经》的西晋著名学者郭璞在此条下注解:玄菟郡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并说明“此乃一臂三面之乡也”。这里提到的“沃沮国”,地处今吉林珲春以东的朝鲜咸镜道地方,其“海岸边”是指今日本海沿岸。由此西望所见的山岳只有长白山,也恰好是太阳和月亮落下的地方,因此,《大荒西经》中所讲的“大荒山”即长白山无疑。
文章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荒山即长白山的论说一出,立即受到红学界和媒体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