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木家的钱崇正19秋拍 [复制链接]

1#
-离崇正秋拍预展还有12天-红楼旧梦·端木蕻良旧藏(三)(图录号:-)拍卖时间:年11月27日19:00始拍卖地点:广州市东方宾馆二号楼八楼南国厅古钱币收藏属于金石收藏中的一个分支。清代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而备受学者藏家们重视。清代的经学家们认为钱币上的古文奇字可以帮助校正六经,是考证三代制度的门径之一。而钱币本身为国家发行的货币,承载着历朝*治、经济制度和商品交易的历史信息,因此收藏钱币又被学者们赋予经世致用的意义。清代以来,藏家学者们费心搜罗历代钱币,编纂谱录,都会反复强调上述两方面的初衷。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新莽错刀“一刀平五千”端木蕻良的旧藏中,有历代钱币三百多枚,从时代来看,历朝历代的名品几乎囊括,诸如桥足布、新莽错刀(Lot)、货布(Lot)、西夏文钱(Lot)、八思文钱(Lot)、清代道光母钱(Lot)等等;从种类来说,从上古的贝币、到陶钱(Lot)、铁钱、花钱、宝钞(Lot)、银锭(Lot)均有涉及,甚至是清代银号的钞板(Lot),端木也有一品。观赏端木的藏泉,已足够用来讲一部数千年的钱币简史。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道光通宝”背“保源”内廷母钱

端木收藏的钱币,在他的读书笔记《日知日录》中多有提及,说明这些钱币很大一部分得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让中国知识分子充满希望的时代。随着内战的终结和新中国的建立,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恢复迅速,尤令成长于外侮内讧、动乱不修时代的左翼知识分子深感振奋。他们在新的环境下也在不断自我反思,寻求新的突破。端木的《日知日录》便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和寻求转型的缩影。端木蕻良《日知日录》《日知日录》内有关钱币的考证内容非常丰富,往往征文考献、图文并茂,页眉上还有事后陆续补充的批注,可见端木对于钱币研究花费了不少心思。其中在考证一枚战国“襄垣”方足布的文字之后,端木罕有地写下一段自己收藏和考证钱币的因由:因过去货币为好古者所玩弄,不从科学的经济观点来出发,所以出现地点不详,化文亦多不识。所以过去史书多只能运用这部材料来解释当时齐晋的商品交易的发达。假如在这方面要弄清楚了,这对历史的贡献是很大的,这当然不是一两个人的工作,也不是一两个人能负担得起的,国家正进行一次空前的大规模的考古工作,郭老提出在十二年赶上世界水平,希望获得新的材料,可以解决许多历史问题。我自己愿在这方面也作一点一滴的工作,但由于没钱搜寻古币,同时阅读古书也太少,是会受到限制的,只有逐渐的积累罢。作学问之道,也只有积累,此外无它办法的,要用几十年的工夫,就会有所得。(日知日录,第页)文中先是指出了传统钱币研究的缺陷,就是忽略古钱币出土情景和社会背景,而过于纠缠于文字考订,使古钱币潜在的巨大研究价值未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纵观端木笔记里引用过的书目,大多来自他的藏书,包括了宋代洪遵《泉志》(Lot)、清人顾炎武《日知录集释》(19春,Lot)、初尚龄《吉金所见录》(19春,Lot)、蔡云的《癖谈》(Lot)、李佐贤《古泉汇》、民国石印本古泉丛书的《景印张叔未(廷济)先生古泉拓本》(Lot)、丁福保所撰《六泉十布拓本杂记》(Lot)及《古钱学纲要》(Lot)。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宋洪遵撰泉志十五卷附谱双五卷二册

翻阅这些书籍,确如端木所言,多数着重于钱币的释文,且由于处于不同研究阶段及限于参考资料,释文不免流于臆想,或是望形生义。特别是解读先秦刀币和铲币上的文字,说法更是各家不一,如端木藏的一枚今释为“齐贝”的方足布(Lot),旧释为“文贝”,初尚龄释为“贝丘”,至丁福保乃作“齐贝”。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方足布“齐贝”一枚

另一枚桥足布(Lot)上的“梁”字,历来众说纷纭,初尚龄释作“隶”,洪遵、李佐贤释作“乘”,蔡云、丁福保则考正作“梁”。然而端木另发己见,认为应作“降”,并征引史书,作了详细的解释。(此字今释“梁”)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战国釿布“安邑一釿”两枚

端木对所藏钱币除了斟酌前人观点,考证文字,更长远的目标是想从古钱币上读出新意,期望能“解决许多历史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适逢中国考古学大发展的时期,旧遗址和墓葬的文物相继出土,不断改写着人们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端木受此影响,也想借助新的方法重新解读钱币,或者利用来考证历史,辨别真伪。故此,《日知日录》中除了解释化文,还征引群集,一方面用化文来校正史书,另一方面则用史书来考证化文。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末民初?山西协源茂记钱庄牛角制庄票钞板

端木在笔记中比较系统的一项工作,是利用钱币考察历代的度量衡。他发现顾炎武的《日知录》已很想解决这一问题,但顾氏却多言钱之轻重,而很少及于尺度,于是端木开始向古钱着手,利用手头掌握的汉建初尺、唐开元尺、宋三司尺来量度所藏钱币,并详细记录尺寸,将所得与洪遵《泉志》著录的数据互相比较,希望从中发现规律,找到汉代以及唐宋钱币制度的沿革。端木对于宋钱尺寸的研究是有得出结论的,他说:我以宋三司布帛尺作标准量宋平钱。得其大小三等。(日知日录,第页)宋钱之制一般地递为三等,一等仿唐一寸而为后来宋三司尺九分强,而宋之三司尺约长武德时七分。而此三等钱必各相差五丝者。其标准盖如是,但钱之轮廓不一,鲜能一致。故虽明其法,而仍不能由之得求宋之标准十尺也,其比例较则□可知也。(日知日录,第页)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五代十国钱币一组七枚

与此同时,端木也借用古尺来辨别钱币真伪。端木曾在古肆得到一枚函于木盒的十国名品“天策府宝”(Lot),贾人告诉他这是晚清大藏家端方的旧藏,木盒上原来也如是题款,他用宋三司尺量度尺寸,得一寸七分,正合洪遵《泉志》所录。但他随后发现,丁福保著录的天策钱与所藏穿孔形状不一,再用古尺量度,发现径长正好为汉建初尺一寸七分。洪遵既为宋人,所据应为宋尺,而丁氏著录者,同样一寸七分,却不合宋尺合汉尺,端木认为这很明显是后人用了洪遵的数值,但用了汉代的尺寸来仿造的,于是断定丁氏著录的应为赝品。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周六化、秦半两一盒二件

如今距离端木撰写《日知日录》的时代已过去半个多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出土文物的不断涌现,钱币研究比起端木当时有了更可靠的参考。我们无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端木当时所做的个人考证,但从端木身上,我们看到成名于民国时期的年轻作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好学不倦地积累知识,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养分,而这也是端木能在晚年仍不断有丰富著作面世的原因之一。端木搜藏的钱币,大部分为其后人保留了下来,因不愿前人收藏成果就此隐没,故此希望与更多的同好分享这批珍藏,让更多人能从这批古币中推陈出新,探索出新的意义,像端木自己所言:“解决更多的历史问题”。更多秋拍精品,请留意本号后续推文

红楼旧梦·端木蕻良旧藏(三)

小说《曹雪芹》里的端木旧藏

“老顽童”端木蕻良

红楼旧梦(3)之金石、版本及文房杂器

书画、印章

“我当为君作画一世”:齐白石平生知己No.1郭人漳

书画

友朋之恩,声名之始:齐白石绕不开的一个人

综合

端木蕻良:我和我的收藏

器物

郭则沄藏王庆云《兰亭序》砚小考

古器物十三行巨富叶氏家族藏最大尺寸仲尼式古琴

中国书画

近现代

齐白石

齐白石有多偏爱女弟子?

徐悲鸿

曾有那么一刻,壮志满怀的徐悲鸿想在漓江边当一个“阳朔天民”

李可染

李可染《雨中漓江》惊艳亮相

林风眠

林风眠就是“宝莲灯”里劈山救母的沉香

张大千

张大千最长家书引出的惨痛往事张大千

大风堂忆往:难兄难弟皆神仙

沈尹默、白蕉

“鉴湖之风”和“兰亭之竹”?

古代

李鸿章、何绍基、王文韶等四十九位名人跋王诘《乞士图》

董其昌

董其昌与陈继儒:那些啸歌泖桥的闪闪发光的日子

攻略:秋游专列:特别的画献给特别的你大咖云集的名人上款专题大咖云集的名人上款专题(二)岭南:细研朱墨尽写岭南春关山月、黎雄才笔下的百媚江山

名家旧藏

介之藏画首次释出!周介之藏书画剧透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林风眠:最忆西湖,那一水的荷塘

美的“重量”——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

古籍曾疑为“在港遗失”的柳亚子《图南集》原稿来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