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期徐调孚编辑团队中的无名英雄 [复制链接]

1#
治癜风如何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60210/4769980.html

徐调孚是一名平凡的编辑,与中国近现代众多的编辑一样,负责编著了诸多质量上乘、为后人称赞的著作,却因为人低调,并不为多数人所知。但他又是一位不凡的编辑,先后辗转于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在出版界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徐调孚(~)

徐调孚年考入商务印书馆,在英文函授学校部工作。曾任《文学周报》编辑,后转入《小说月报》社。并参加文学研究会,担任该会主办的《文学周刊》编辑,后又承担《东方杂志》文艺栏编辑工作。一·二八事变后,商务印书馆总厂被毁,《小说月报》停刊,同年五月,徐调孚前往开明书店负责出版部工作,担任开明书店出版部、编审部、推广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前往中国青年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任编辑、编辑部主任。

01

能力出众

作为一名编辑,他是全能的。年起,徐调孚开始辅助郑振铎从事《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因为编辑人数少,所以几乎每位编辑都需要全程参与出版活动。从组稿、阅稿、编辑到校对、通讯……也正是在此时,徐调孚学到了制版和彩印方面的知识,并逐渐精通。年,徐调孚进入开明书店。当时的开明书店并没有复杂的组织机构,亦没有明确的分工。徐调孚所在的出版部需要同时负责与制版厂、排字房、印刷所、装订作坊等打交道,版式设计、装帧设计等工作也需要参与,发稿计划、出书计划更是分内之事。而徐调孚则管得更多,联系作者、约稿等事情他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如果在今日,他一定是一位走在行业前列,极具现代编辑理念的出版人。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印刷再到发行宣传,何尝不是当代的编辑应该不断学习、涉猎的各个方面。

同时,他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在编辑《六十种曲》的过程中,因传本文字有所残缺,他花了大量工夫进行考证,将内容进行了重新补丁,还写了《排印缘起》考证了书的版本。郑振铎将这一版《六十种曲》称为“扛鼎之作”。他在文字的准确性表达和内容的真实性呈现上始终有着作为一名编辑的执着。而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日常的阅读生活。他在阅读好友赵景深所写的《梁启超写过广东戏》一文后,特意写信与赵景深探讨细节问题。他建议赵景深去拜访梁启超另外一个弟弟梁启雄或者后代梁思成,查实文中的“曼殊室主人”究竟是友人麦孟华还是弟弟梁启勋。他这种刨根问底的治学态度让赵景深深受感动。

他工作亲力亲为,从成堆的来稿中挑选出好作品是他工作的常态,而他又确实具有慧眼识才的技能,挖掘了诸多有潜力的作者。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他辅助《小说月报》编辑工作的几年中,陆续刊登了一批具有潜力的作家的作品,诸如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茅盾的《幻灭》、丁玲的《梦珂》等都在这一时期问世。他赏识有才华的新人,也爱护青年作者。年,一·二八事件爆发,商务印书馆总厂被炸,其中华美印刷所也燃起大火。在此情形下,徐调孚从大火中将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抢救出来,才使其最终顺利出版。时隔半个世纪,端木蕻良提及此事时依然心存感激,他说当时他与徐调孚并不相识,先生应是出于对青年作者的爱护方才将其作品保存下来。

待人友善

02

与每一位编辑一样,他是热情的。这一点似乎存在于每一位编辑的性格特质中,以至于分不清是成为编辑需要如此的特质还是这项工作为每一位编辑注入了这样的性格。在其同事的回忆中,徐调孚的人脉甚广。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徐调孚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在开明书店的推广科工作时,郑振铎、赵景深、李健吾、吴祖光等人时常前来找徐调孚交流工作,有的则是专程让徐调孚陪同他们前往编辑部。

前排左起:赵景深、徐调孚、叶圣陶、善秉仁、朱雯、罗洪

后排左起:唐弢、范泉、梅林、臧克家、孔另境、高尔康、赵尔谦

年,赵景深失业,在上海暂住。徐调孚为他租了亭子间的同时,还在怎样买木床、小写字桌等细微之处关心他的生活;年,开明书店招聘《辞通》一书的校对,徐调孚得知周振甫在国专肄业,就介绍其从事校对工作,帮助周振甫解决了他的工作问题,从此,周振甫开始了校对、编辑生涯,成为了中国又一著名编辑。

也正是因为他待人友善,所以他约稿的成功率很高,以致于在开明书店推广科决定编印小型宣传刊物——《开明》时,在没有收益也没有稿费的情况下,依然有诸多名家愿意为其执笔,例如茅盾的《苏联的出版情况》,郑振铎的《作家在开明》专栏等都极大丰富了这一宣传物的内容。

03

极致热爱

徐调孚对待编辑工作有着极度的热忱。他没有明确的“八小时工作制”观念,因为稿件多、事务杂,所以把稿件带回家去阅读是习以为常之事。当下因为工作加班而抱怨不迭的人面对徐调孚或许也会面露愧色。

也正因热爱这份事业,他厌恶战争。他曾经说:“我梦想未来的中国没有国学国医国术……国耻国难等名辞。我梦想我在闸北战争中无代价损失的一切平常用惯了的书籍物品能有人赔偿我。”他又不止于为反对战争而发声。在战争期间及战后,他积极投身出版业的重建工作。抗战时期,他设法再版现代文学名著、少年儿童读物、英文读物等。抗战结束后,他为诸多剧作家编撰全集,《闻一多全集》《夏衍戏剧集》《吴祖光戏剧集》《朱自清文集》等都在这一时期得以出版,因为抗日战争停刊八年的《开明文学新刊》也开始重新编排。

管理有方

04

徐调孚不仅是一名编辑,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他知人善用。程毅中在回忆时说,徐调孚既照顾个人的爱好和专长,也善于调动积极性。他要求每个人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各类书稿的任务,分配工作时采取兼顾轻重缓急的交叉方法,在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中通常会穿插较小的任务,完成临时任务后,便又可以从容地回到长期任务中去。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提携后辈,帮助后辈在这一行业中尽快找到工作方法。欧阳文彬初入开明书店时被分配至徐调孚领导的推广科,原本希望从事编辑校对工作的她并不满这里的工作。是徐调孚及时告诉她“广告中也有学问”,交给她广告样品供她参考学习,并不断督促她打磨新书简介。徐调孚用实际样例提醒她“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等词是空话、套话,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书籍不是一般商品,书籍广告应当起导读作用,必须实事求是,指出这本书的好处,还要指出每本书不同的好处。欧阳文彬正是在徐调孚的指引和自身不断体悟下方才开始明白做好书籍广告同样不容易。而徐调孚所提出的图书推广文案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至今阅读,仍然受用。

同时,他善于反省经营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面对他人对开明书店的批评与赞扬,他能够用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书店经营的传统、现有的优势与不足。他在听到他人对开明书店的称赞后在《我们来自我检讨一下》中写道:“在别人看来开明书店具备了服务精神,但在内部,应该检讨一下,是否真的十二分问心无愧。”他强调保持书店声誉的重要性,即便开明书店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业界、读者心中有着很好声誉,但也应该注意到,当前书店数量增多,各方约稿水平提高,主动递交的高质量文稿一定会减少;开明书店长期要求保证收稿的质量,在享有声誉的同时,也必然会存在成本不断高涨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不断通过自我反省发现问题,并组织员工来探寻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方才让开明书店长久获得赞誉。

05

勇担重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徐调孚调入古籍出版社,后又因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合并,前往中华书局担任中国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在前往出版社还是研究所的抉择面前,徐调孚最终依然选择了出版社。他对子女说,去古籍出版社,论工作,比较平凡,论名誉地位也出不了名。但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如果不整理出版,有些将会湮没失传。在出版社虽不会成名,但也会有所贡献。在那里的数十年中,他承担了《全唐诗》《全宋词》的排印,《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文苑英华》的影印等工作,为中国古籍出版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到其工作生涯的晚期。章士钊曾主动邀请徐调孚担任其学术巨著《柳文指要》的编辑。原已前往四川江油的徐调孚又重返北京,完成了《柳文指要》的编辑出版工作。章士钊曾向周恩来称赞徐调孚是“难得的编辑”。

徐调孚一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自己却未曾留下传记,以致于现今我们对他的了解几乎只能从他的同事、朋友乃至后辈的叙述中还原。

“编辑队伍里的无名英雄”是著名作家、学者施蛰存对徐调孚的评价,事实也的确如此。徐调孚的一生都在从事出版工作,其参与编著的期刊文章、图书众多,《白雨斋词话》等都由徐调孚断句刊行,《中学生》月刊更是由他操持了一系列出版工作,却都未曾留下他的署名。如今回看他编著的出版物,只能在《现存元人杂剧书录》《中国文学名著讲话》《人间词话校注》以及他翻译的《木偶奇遇记》中找到他的名字。

叶圣陶曾在徐调孚的悼文中写道:“徐调孚一辈子在出版界工作,知道他的人不很多,我不免代他感到寂寞。‘人不知而不愠’本来是编辑工作者应有的胸怀。”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位低调的编辑家、出版人内敛、低调的品性,而后世的出版人却又不该因此遗忘这一位编辑家的事迹和他为中国出版事业作出的贡献。他对出版事业的热爱、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与人为善的品质应该被每一位出版人铭记与继承。

本期责编:牛睿敏

图片来源网络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主办)

南京大学阅读与出版协会(协办)

官方微博:

南京大学出版江湖

投稿邮箱:njucbyjyweixin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