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国军工系统最大的天然洞穴红日机械厂遗址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红日机械厂遗址位于新邵县寸石镇一座神奇的燕子洞,系中国*工系统“三线建设”时期最大的天然洞穴,我们骑行来到这里游览,寻找湖湘大地隐藏在这里的历史密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痕迹注定无法被磨灭。半个世纪前开始的那场神秘而又轰轰烈烈"三线建设"也许少有人再提及,但那群山上的薄雾、小街上的大树、无声的大厂房、长长的红围墙、破旧的宿舍楼群等,无不在向来访者展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时光如注,逝去有痕。这个最美的人间五月天,承载着如诗的心语,也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我们骑行前往红日机械厂遗址游览,进入寸石镇境内的显著标志,路边矗立雕刻有“寸石镇”三个红色大字的巨大景观石,耀眼醒目。

一路骑行,一路观景,发现国道沿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沿途弯急坡陡、坑坑洼洼,坐在车上宛如跳“迪斯科”,如今宽敞平展,标线齐全,骑行在沥青路上感到舒适愉悦,心旷神怡。

过去沿途土砖瓦房不少,红砖白墙建筑物依稀可见,孤零零的村庄与村庄相距较远,如今沿途小洋楼鳞次栉比,几乎连成一条长龙似的街道,活力四射,充满生机。

过去沿途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文景观,如今这条国道成了一条美丽的游道,沿途绿树成荫,还有凉亭、绿篱、雕塑等小游园随处可见,这是新邵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全域旅游取得的明显成效!

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新邵不仅物产贫瘠,且交通较为落后。全县没有一寸高铁和高速公路,仅仅只有国道经过红日机械厂,该厂职工出差、探亲坐火车就要往北,去湘黔铁路线的涟源火车站坐车;职工看大病、采购物资往南去邵阳市区,给厂里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成了红日机械厂于年10月整体搬迁到岳阳冷水铺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新邵既有高铁又有高速公路,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沿途横跨国道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天桥”就达四五座之多,边远偏僻的寸石也有气势非凡的高速公路收费站。

一路骑行,一路观景,不知不觉来到寸石镇。寸石镇,位于新邵县的东北部,是新邵去涟源的必经之地。抬头仰望,境内群山连绵,碧峰耸立,这里属溶岩地貌,多溶洞,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三线建设”时期,*工厂在祖国的隐秘地区一个个悄悄开花。红日机械厂,就是这一股潮流中的一朵浪花。

红日机械厂取名“红日”是因为“红日”出自“东方”。该厂建于年,又名兵器工业部第厂,当时选点设计与建设,贯彻执行了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厂区位于寸石村的一个袋装山沟,全厂布局在南北长4公里,东西长不到1公里的长条形袋状地区。

那时的*工企业是一个封闭式的王国,红日机械厂地处深山峡谷之中,生活服务、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自成一体,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建筑物,应有尽有;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电缆、电视接收系统等设施,功能完备。全厂职工家属近万人,是一家生产炮弹引信的国家大型二类*工企业。

在寸石深山峡谷里,这一片天,曾令多少人羡慕;这一块地,曾令多少人向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国家针对"三线"提供的照顾相对优越,这里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人曾是无数人羡慕的群体。由于是*事管制区,自然风景保持得非常好,犹如世外桃源,风景这边独好!

红日机械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在新闻媒体工作,曾跟随有关领导前往参观过。同时,桂姐吉哥夫妻俩在该厂工作,有时逢年过节或假期,乘坐交通车或驾驶摩托车多次到他们家做客,一晃近三十年过去,这次以骑单车的方式故地重游,心情比较迫切。

由于红日机械厂文化生活区处于山上半山腰、生产区在山下峡谷的天然洞穴里,当年设置有警戒线,国道进入寸石境内分为山上、山下两条路,通常情况下,交通车爬坡上山驶过。如今,过境车辆沿着峡谷行驶便捷些。

我们骑行沿着峡谷直奔原来的生产厂区,在马路旁边不远处,生锈的大铁门紧闭,我们从一侧的小门入内,只见通往生产车间马路两旁古树参天。

在生产厂房左边的平地里矗立着长方与正方型两栋绿墙平房,院内静悄悄地。我们返回路过这里时,才发现靠近国道旁的长方型平房的大门开着,原来袁师傅带领职工们在这里生产酒。

在生产厂房右边,发现青石阶梯通向围墙圈住在半山腰的建筑物,我停稳单车,拾阶而上,从围墙敞开的小门入内,原来这是两层楼的“三合院”,室内空空荡荡。院内有一条破旧的水泥路通向长满杂草的平顶厕所,并延伸到围墙外面,两扇关闭的大铁门落锁,我透过铁门望去,不远处也有一座破旧的建筑物,看上去已是废墟。我拍摄了几张照片与视频,便匆匆原路返回。

从绿墙厂房前面的马路穿过,来到不锈钢护栏的拱桥边,不远的山脚下有两座青石垒砌三拱相连的小房子,房顶铺设着绿色草皮,现已长满了杂草与灌木,这是当年的弹药库,其中的秘密不得而知。

这里通向天然洞穴“地下工厂”有两条路:一条路需过桥,进入地上拱型涵洞,然后从上层的长廊进入洞穴的生产车间;另一条路不必过桥,就在桥旁边有青石阶梯通向地下拱型涵洞,然后从下层的长廊进入洞穴的生产车间。

我久久凝视这些设施,不难发现,在整体布局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保密、防空、安全、便捷的因素。进入洞穴的人流走上层进出,为此搭建了隐蔽的人行涵洞和桥梁;进出洞穴的物流由最下层吞吐,建设了专用的物流甬道,防止天上飞机侦查和可能的轰炸。拱型涵洞里回声嘹亮,可以想象当年工人们上班队伍通过时的热闹。

这个神秘的天然洞穴,系喀斯特地貌,名叫燕子洞。洞口自然凹陷,上方有天然植被覆盖,使得天上的飞机无法看见洞口和洞穴,洞口面西,分前厅、后洞两部分。据悉,洞穴单层面积达平方米,在里面建成三层厂房后,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洞内面积占生产面积的74%。这是当时中国兵器工业系统最大的天然洞穴。洞内实行人工通风、通气,调节空气和温湿度。洞内有三层楼,均为生产车间、机械加工、冲压和计量、电镀、装配等工序,一应俱全。每层楼里可以开汽车运输材料和产品。

红日机械厂,曾经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呈现异常繁忙的景象。该厂生产的引信于年12月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引信年被评为兵器部优质产品,引信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今山洞中偌大的车间,只是空洞洞的钢筋水泥骨架,点点黑斑的墙面,空荡的楼梯,一片寂静,阴森恐惧。我和骑友小心翼翼走向室内,四处黑咕隆咚,伸手不见五指,手持电筒照明,犹如一束极小的星光淹没在浩渺广宇的夜空似的,因此,拍摄的照片与视频黑不溜秋,模糊不清。

现场体验,感受到洞穴内外温差较大。洞穴之外,太阳高照,气温炎热;洞穴之内,潮湿阴森,寒气袭人;建筑物顶上的悬崖绝壁,滴水不断,淋在身上冰凉冰凉,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触景生情,顿时,我的心也冰凉冰凉。

我想起第一次亲眼见到这山洞里竟然建起三层楼高的大厂房,而且是那么近距离的,当时被这奇特的建筑所震慑了,隐蔽壮观中透着一种神秘,洞穴隐蔽、遮风避阳、舒爽凉快,当丝丝春雨从大天井上飘下时,这里还成了赏春观叶的乐土,曾在这里干活的吉哥谈论起这里四季景色的变化满面春风。

那时那刻,压根都不会想到,若干年之后,在我眼里,曾经那么美丽神秘的洞穴*工厂,却已荒废凄凉……山洞里的楼层依然高高矗立,山洞上方镌刻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幅标语透着岁月的沧桑。

既来之,则观之。凡是当年我来这里参观过的每一个地方,我都想去看个究竟。因此,依依不舍离开天然洞穴生产车间,走出破旧的大铁门,继续沿着国道骑行。没走多远,来到与国道相邻的一片厂房,这里的车间也曾干得热火朝天,车间外面别有景致,如茵的大枫树,洁净的小路,曾是工人们乘凉散步好地方。

如今,这里大门已经悬空镶嵌着“云新农业”的牌坊,内院虽然利用了一些场地,但还有不少厂房闲置。显得杂乱不堪,落叶将小路铺了一层又一层,我们踩着松软腐败的落叶,观看着车间内外冷寞的场景,真是五味杂陈。

从“云新农业”厂区返回,我们在竖立着一块“寸石镇寸石村综合服务中心”红底白字指示牌的地方转弯,沿着伸向山上的水泥路爬坡,途经寸石村部,拍摄了几张照片后,继续前行,直至通向连接山上的主干道。这里原来是生产区连接文化生活区的必经之道,至今山上的建筑物旁边还有高耸入云的烟囱,当时,山坡上有电影院、商店、菜场、大食堂、图书馆、舞厅、运动场、大澡堂等,成为深山热闹的*工城。

如今山坡上的国道两旁和十字路口修起一排排民营商铺,我利用骑友们在“老朱酒楼”等待吃饭的空隙,环绕整个山上新旧建筑物走了一遍,仍然掩盖不了随处可见破烂不堪厂房,勾起很多的回忆,忘不了在商店购过物,澡堂洗过澡,大食堂吃过大馒头,还有冰棒厂精心加工的香甜雪糕……看着眼前的建筑物是那么的萧条,岁月的洗礼,已物是人非,似乎有点魔幻超现实的味道。

故地重游,眼前景象萧条落寞,而脑海里同时浮现出往日的繁华情景,更是令我心情沉重。来这里一趟不容易,必须去看看当年桂姐吉哥夫妻俩居住的职工宿舍。当时红日机械厂的职工住房分散在各居住点,房屋建筑追求“民房化”,即“远看像村庄,近看像民房;不进工厂门,不知是工厂”。职工宿舍大量使用“干打垒”建筑样式。

从山上的水泥路朝涟源方向前行,下坡转过大弯,再驶过一座小山坡,这条路就与峡谷伸展的国道相连成一条路,岔口竖立一块“V”字标牌,上面注明:左边峡谷通新邵、右边上山通寸石,显然是近年设置的路牌。

这里国道两旁是挺拔巍峨的大山,大山脚下是一排排冬暖夏凉的“干打垒”职工宿舍,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宿舍沿着山势与狭长的田垅延伸远方。我清晰地记得,桂姐吉哥居住的职工宿舍就在田垅对面的山脚下,称为东梅市居住点。依山而建的宿舍,是不会更多考虑房屋朝向的。朝东朝西的都有,住的职工也不会去在乎坐北朝南的讲究。宿舍的结构与面积大致一样,每一栋两层的小楼居住八户人家。楼上四户,楼下四户,七八户人家共用楼前坪里的水龙头用水。

清晨,桂姐吉哥与其他职工一样,上班踩着*号声往燕子洞里走去;小一点的孩子跳跃结对往梅市小学去,大一点的孩子走路往双湾子弟中学去读书。这条贯穿田垅的田埂路,留下过他们上下班的匆匆步履,也留下了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欢声笑语。

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天然氧吧。如今,山脚下那些成片的“干打垒”群楼不见了,剩下的几座,也已面貌全非,大都被小洋楼农舍所替代。

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路不闭户,夜不拾遗。桂姐吉哥夫妻俩每个月领到工资就放在没有落锁的抽屉里,有钱用到无钱止,月月领取工资,还有山区补贴,也没想过要存钱。后来,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只得外出打工……

*工企业是共和国一段火红建设、大干快上的光辉岁月。当年桂姐吉哥等一大批血气方刚年轻人,从繁华的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山沟里生产*工产品,抱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在这荒山野岭中建立起一座城池,这是当时最伟大的创举之一。

红日机械厂环境优美,在此也可见一斑。在这片热土,桂姐吉哥他们艰苦过,他们创造过,他们为国家的*事工业强大做出了贡献,他们无悔青春、无悔年华。他们经历过的青春岁月值得骄傲与自豪。我们如今学*史,温故知新,不忘初心,回忆这段峥嵘岁月,就是对革命历史的最好纪念,是对我们大国制造、大国工匠的最好褒奖。

岁月无声,记忆有痕。我们骑行游览红日机械厂遗址,感受这里的风云变幻,分享百感交集的回忆。“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事工业化奠基时代也已渐渐远去,“三线工厂”却成为距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真切希望国家赶快把“全国*工系统最大的天然洞穴——红日机械厂遗址”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将这里打造成为独特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老罗写作与摄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