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珣词南乡子middot兰棹举辑三 [复制链接]

1#
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522/t5p9y2g.html

30、南乡子·兰棹举(辑三首)

原词:

其一

兰棹举,水纹开,竞携藤笼采莲来。

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一卮红上面。

其二

归路近,扣舷歌,采真珠处水风多。

曲岸小桥山月过,烟深锁,豆蔻花垂千万朵。

其三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解析:

李珣(?-?),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

藤笼:采莲时所用的藤筐。

渌酒:酒上有绿色的浮泡,又称“绿蚊”。

厄(zhī):酒杯。真珠:珍珠。

山月过:月亮从山间穿过。这是行船时所见。

豆蔻花:多年主草本植物,初夏开淡*花,密集成穗状,秋结实,多生于我国南方。

刺桐:落叶乔木,枝上有黑色棘刺,花有橙红、紫红等色。

属(zhǔ)意:留情,暗含情意。双翠:一双翠羽,女性头上妆饰品。

其一,写采莲女的生活片段。开头三句写采莲女携笼、举棹、采莲的轻盈动作;后三句描绘她们相邀于回塘深处欢饮的场面。词以动态闯入视线:“兰棹举,水纹开”,一句写精巧的船桨高高挥起,一句写平静的水面荡开了波纹。一先一后,桨落水开,轻快利落,似乎可以看到猛溅起的晶莹水花、利箭般飞窜出的小船和小船压开的水面。未见人影已感触到其手臂的力度和娴熟的船技。随后,人物跃现眼帘:“竞携藤笼采莲来”,原来这是一群活泼好胜的采莲女。携带藤筐,正各划小舟,你追我赶地采莲来。“竞”字引入众多的欢快女子形象,传递出了劳动场面的活泼热闹气氛。这三句,节奏短促明快,人物形象充满生命活力。后三句重色彩,画面感强:红面、渌酒,相映分明,背后远景是曲深的莲塘,碧清的水波,无边的绿荷,摇曳的红莲花,把采莲女的健康美丽衬托得突出动人。

其二,描绘了采珍珠女郎傍晚归来的情景。头三句写水风轻荡,放歌归来的愉快;后三句写“扣舷歌”时美丽晚景:山月在天,烟景迷离,曲岸小桥,花垂万朵。情景历历如绘。“归路近”是人物的内心判断,暗示已驶过漫长的路程,有劳动后的疲乏,更有近家的喜悦。“扣舷歌”是人物的行为,因喜而歌,歌者得意而轻松。采珠者欢歌之余,又沉入对方才劳动的回忆:“采真珠处水风多”。“水风多”指风势大,呼呼扑面。突出“风多”乃暗示采珠处水面开阔。至于劳动的艰苦、收获多少。回忆中没有明言,但从人物前面的心情中可以体会到。“水风多”的回忆,是由归程中拂面而来的微风触生的。这三句,词人写歌声、写风声、写船行,写人物变化着的心情,用动态的热闹的笔法,写出采珠者归来时的欢快、兴奋、悠然自得。接着三句,词人一反前文,脱开人物,换以静态的笔调写景物:夜,静悄悄,小船转入溪口,歌声已止,只见曲曲的溪岸,小小的木桥,弯弯的山月,缓缓地从眼前移过;夜深雾浓,水烟深锁,烟雾中时而看见岸边悬垂挂至水面的千万朵豆蔻花。除了一个“过”字可以看出船在行进外,画面简直是寂静无声。其实这还是继续写人物的愉快心情。这些景物是人物目中景物。人物兴奋过后沉静下来,但心情仍沉浸在喜悦之中。山迎月照,岸移桥近,烟抚花拂,似乎无一不在欢迎采珠者的胜利归来。

其三,写了南方少女的情意。开头三句直叙在晚晴天里、刺桐花下,越王台前,偶然相遇。后三句连续写了少女的几个“深属意”的动作:“暗里回眸”、“遗双翠”、“骑象”、“过水”,可以说是殷勤企望,暗托深情。这些词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南方社会比较安宁、富裕的面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石头补记:

欧阳炯、李珣《南乡子》系列,富有一种清新健康的美,是一般浅斟低唱的花间作品中不易读到的。

石头在岭南生活多年,读此类词,倍感亲切。

唐刘禹锡《浪淘沙》诗云: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刘禹锡生活接近人民,喜爱民间歌谣,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他的竹枝词、流淘沙、踏歌词等,语言生动,风格清新,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欧阳炯、李珣的《南乡子》,明显受到刘诗的影响。

张潮《采莲词》诗云: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采莲词,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受民歌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