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茶人在草木间的灌木小乔木从皇帝到布衣
TUhjnbcbe - 2023/12/21 19:36:00

这几天读了一本小册子——《大观茶论(外二种)》。

小册子收录了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人许次纾(shū)的《茶疏》和明末清初*龙德的《茶说》。

何时买的、在哪买的都忘了,只知道买回来把徽宗的看了,那俩人的没看,之后就束之高阁了。其实徽宗部分看得也不仔细,只记得他的专业和精通以及文字的精练。

国庆假期去了趟舞钢庙街乡茶园,“江北第一白茶”优美的茶园风光和浓厚的茶文化气息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找出这本书,掸掸上面的灰,开始了重新阅读。

赵佶,这个“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大宋皇帝,真是个少有的艺术天才和全才,除了在书法、绘画、诗词、音乐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外,没想到在茶艺上也是登峰造极的专家。

他精于茶艺,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就是写出了这本《大观茶论》。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一个时代的主流茶道艺,它提出的一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观念和习俗。

小册子的前言部分介绍说:

“《大观茶论》对于茶叶制作过程与成茶品质之间相关性的观察与论述,是中国古代所有茶书中最细致的,制作工艺完成程度的过或不足与成品茶品质问题各个对应,因果关联十分准确,只有现代制茶技术加上量化分析后的实验所得,才堪与之相比。”

还说:

“赵佶对茶叶原料品级、茶饮品赏等诸多方面,都以一个艺术家的气质与敏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使其对于茶艺的体验,超出了目前所有其他茶书作者。”

这些都是十分了得的评价!

《大观茶论》不长,按地产、天时、采择以及制造、鉴别还有器具的选择等等,分门别类,共有二十目。读着这本书,仿佛作者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一个精于茶艺的专家学者平易近人地站在你面前,以他深厚的专业理论和简洁平实的语言给你心平气和而又特别自信地讲述关于茶的一切。

对赵佶的词是不陌生的,没想到他的文章也是这么干净、洗练,在读的过程中时常为他“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的文字功底所折服。比如《采择》里的一段: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

译文:

采茶要在黎明时分,太阳一出来就应停止。用指甲掐断茶芽,不能用手指肚搓揉,手气和汗水会熏染浸渍,茶叶就不新鲜了。所以,茶工采茶时一般都会带着刚打上来的清鲜的水,采下茶芽随即放到水中。

当初看到这段的时候是很赞叹佩服的,这得是对茶有多了解,才能注意到采择时对茶叶的影响有指甲指头肚之分?这种细节上的体验和经验非老工匠不可得。

读赵佶的《大观茶论》,不仅涨茶知识,更是一种阅读上的精神享受。

明人许次纾,杭州人,好蓄奇石,精于茶事。他没有赵佶那样的显赫身份,但是他父亲是嘉靖年间进士,累官至广西布*使,*绩卓著且清廉。

许次纾有个至交叫姚绍宪,湖州吴兴人,绍宪有茶园在顾渚,自小熟悉茶事。每逢茶季,许次纾必到姚家跟他一起品茶,探讨茶的好坏。绍宪就把生平茶诀都教给了许次纾,许次纾越来越精于茶理,以毕生经验写就了《茶疏》。后来许次纾去世了,《茶疏》在交付刻印的时候姚绍宪为它做了序。

《茶疏》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许次纾是个行家里手,高端玩家。因为他亲任茶事,深入茶区,又注意观察学习,所以对茶的各方面都有极为本质的把握和真知灼见。

跟《大观茶论》相比,《茶疏》蕴含了明代精致文化下对原始的质朴状态的追求;《茶疏》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有着很强的实操性。比如对茶叶的收藏他就专门分了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五个方面来讲。看下“包裹”一条怎么写的:

茶性畏纸,纸于水中成,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随纸做气尽矣。虽火中焙出,少顷即润。雁荡诸山,首坐此病。每以纸帖寄远,安得复佳。

译文:

茶叶天性害怕纸,因为纸是在水中生成的,接受的水汽十分多。用纸包裹一晚上,茶叶就会全都随纸产生水气。即使用火将茶中水气烘烤出来,短时间内就又潮了。雁荡等茶山,首先犯了这个毛病。往往用纸帖包裹茶叶寄往远处,那怎么能保持好茶的品质呢。

没有大量的实践和亲身体验,这样的细节是写不出来的。

正因为许次纾深谙茶理,所以《茶疏》三十六条被后人评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这是很高的赞誉了。但是他又很谦虚谨慎,绝不装逼。

在“产茶”条,他列举了各地的名山名茶,最后说“其他名山所产,当不止此,或余未知,或名未著,故不及论。”

在“岕中制法”条,他讲了岕茶的炒青制法后,谈到其他地方出产的茶叶,说等到它们长大,用岕中的方法在蒸,也不是不可以,“但未试尝,不敢漫作”——“我没有尝试过,不敢乱写。”

在书中的最后,他说“倘有同心,尚箴余之阙,葺而补之,用告成书,甚所望也。次纾再识。”——“若有与我同样爱好的人,希望能够指出书中的缺漏并把它加以修补以致完整,来宣告它成书,我是十分期望的。”

真的是懂得越多越谦虚!许次纾因跛足未能入仕,作为一个对茶有着虔诚真爱的一介布衣,他做学问的态度是令人钦佩的。

*龙德,明末清初人,生平不详。他的《茶说》,全面总结了明代炒青茶的制作工艺,所记录的工艺程序为此后的绿茶制作一直沿用,其中的很多制法,比如炒—揉—焙,都是绿茶制作至今仍比必须遵行的原则。

但是这里更想分享一下他在书中所提倡的以茶明志、以茶喻事的那种清淡、质朴而隽永的文化意蕴。

讲到一起喝茶的友伴,他说:

“茶灶疏烟,松涛盈耳,独烹独啜,故自有一种乐趣。又不若与高人论道,词客聊诗,*冠谈玄,缁衣讲禅,知己论心,散人说*之为愈也。对此佳宾,躬为茗事,七碗下咽而两腋清风顿起矣。较之独啜,更觉神怡。”

——这是说只有在清幽的环境中精心细品,才能摒弃尘俗纷扰,达到心灵的沟通与交汇。

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

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

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

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

僧房道院,饮何清也。

山林泉石,饮何幽也。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

试水斗茗,饮何雄也。

梦回卷把,饮何美也。

古鼎金瓯,饮之富贵者也。

瓷瓶窑盏,饮之清高者也。

——这段感悟和总结,真的跪了!*龙德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饮茶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在他的眼里,饮茶已然是一场超然绝尘的离世之美和精神享受的盛宴。

茶,这个人在草木间的灌木小乔木,从皇帝到布衣,都为之倾倒,为之著书,不约而同记录了中国式茶艺的方方面面,为后人展示了中国茶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文化。估计以后再喝茶,就不是只知道解渴而是要咂摸咂摸品味一番了。

游茶园,读茶书,这种游学相长的感觉很好。

#茶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人在草木间的灌木小乔木从皇帝到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