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的绿色故事鄂尔多斯
TUhjnbcbe - 2024/4/3 8:23:00
如何食疗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5898665.html

近年来,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将治沙理念深深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行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出了生动注解。 

走进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茂盛的林带,你便被无边的绿色所包围。一棵棵高高低低的杨树、松树、沙柳、柠条等,连同她们的根须紧抱着的泥沙深入到沙丘上、沙沟里,手拉着手,组成一条长公里、宽14公里的绿色林带,横亘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之间,形成了一条绿色防风固沙林体系,保护着身边川流不息的黄河,构筑着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这条林带,她呈现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绿色,更是一种科学改造自然、重塑秀丽山川的理想、胸怀和希望。截至年底,全场经营区森林面积达到7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11%。特别是近5年来,高质量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造林补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等重点工程任务22万亩,生态工程建设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走上了一条精品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后景观

绿进沙退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始建于年。40多年来,造林总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库布其沙漠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大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是一个以营林为主的生态公益型林场。总场下辖7个分场,是目前自治区经营规模和建设成就较大的国有人工公益型林场。林场经营区位于库布其沙漠中东段,与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9个苏木乡镇22个行政村嘎查个合作社相邻相伴,总经营面积达.6万亩。

走进各个分场作业区,就走进了绿色。这一绿色虽没有原始森林那样浓重,那样壮阔,却在稚嫩中焕发出无限生机。这是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坚持不懈大力推进治沙造林绿化家园的有力见证。

▲锁边林

42年前,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经营的库布其沙漠区,除丘间低地等局部长有油蒿、籽蒿和沙米等植被外,其余均为沙海无边、鸟兽不落的不毛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艰难生活,并出现了沙进人退、远走他乡的“生态难民”。

经过几代林场人的艰辛努力与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围绕生态治理这一主题,依托项目建设和产业化开发,奋力拼搏,真抓实干,斗风战沙保生态,治沙封育播新绿,在库布其沙漠中段营建起了一条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林体系,有效地遏制了库布其沙漠的北扩东移,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库布其漫漫荒漠中谱写了治沙造林保绿洲的壮丽篇章。现全场有林面积比建场初期增长了9.36倍达到76.1万亩,森林覆盖率比建场初期提高了54个百分点达到60%。治理区域内的65万亩基本农田、45.7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穿过库布其沙漠中段的包(头)-西(安)、包(头)-神(木)沿黄等铁路和“三横五纵”等公路得到有效保护,畅通无阻;为农牧民无偿提供种苗多万株,带动农牧民造林治沙11.8万亩,与农牧民合作造林15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林业生态建设,农牧民在绿色保护下,增收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在绿色生态屏障的作用下,不仅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量,减轻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母亲河”黄河,而且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林场活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增长。

▲义务植树

此外,人工造林不仅改善生态而且还能固碳。根据测算,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目前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有成片林76.1万亩,森林碳汇总量可观,无疑也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的治沙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色发展

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文明,沙漠与绿色的结合会是什么?

从造林总场近年来的实践结果看,沙漠邂逅绿色,诞生了充满活力的林下经济。而且,林沙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彰显出她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围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效益优良、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林下经济。

走进树林召分场,一排排树木整齐有序,重重叠叠。树底下,谷子、山药、西瓜、南瓜等经济作物焕发着新的生机。

近年来,随着国有林场改革的深入,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广阔的林下空间资源浪费。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提高林业整体效益成为分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造林总场打破传统造林模式,开始了从“靠山吃山”到“林下掘金”质的转变,让沉睡的绿色资源“活”起来。

▲万亩乔木造林地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在树林召分场亩精品林看到,整齐的松树林下,西瓜长势喜人。一片片即将成熟的谷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层层波动。

“今年我们场自己种了亩西瓜,给附近村民承包了亩,主要套种谷子、土豆、南瓜等,收入非常可观。”树林召分场场长武智厚说,“‘林+土豆’‘林+西瓜’‘林+谷子’不仅能向森林索取生态效益,还能索取经济效益等,通过多元化发展林下经济,把森林资源运用到极致,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

以每亩一年收入元计算,光亩西瓜就可实现万元收入。而且,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分场发展苗木产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带来了极大的地理优势和发展空间。

“原来,我们就守着这片林子,树底下长满杂草,也没有想到还能种点什么。”树林召分场场长武智厚坦言。“年,我们种植了亩精品林,开始发展林下经济,到目前已发展到亩,效果非常好,现在已向全场推广。”

林下生金,生的是信心,富的是村民和职工。

“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一直反复思考琢磨的问题。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增强绿色名片的含金量,从而实现美丽与发展同行。”造林总场副场长马勇说,“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火灾,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产业红利、生态红利,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介绍,今后,造林总场将持续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全新路子,立足森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等优势,瞄准‘绿色、低碳、循环’新导向,坚持‘规模、特色、质量’一起抓,打好‘经济、生态、效益’三张牌,让林产‘活’起来。

绿色守护

绿色是生命,是希望,绿色像长城抗御着肆虐的风沙,把盎然的生机带给人间。而那些绿色的保护者,终年四季扎根沙漠,不讲索取,默默奉献,用辛勤和汗水耕耘美化大自然。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根据全场现有林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现状,将全场名护林员分别组成14个护林大队,分别看守各自的责任区,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守护才换来了全场76.1万亩森林资源的安全。

在库布其沙漠东段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九大渠分场,就有几位这样的护林员,他们常年与沙漠和树木为伴,工作在护林工作的第一线,一个水壶、一袋干粮、一件扑火工具就是他们巡护的行头。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沙里,守护着那一片绿色。

“我们这里基础设施比起以前好多了,这是年新建的平米的护林站,水电暖网设施齐全,不仅解决了一线护林员风餐露宿、无法遮风避雨等问题,而且极大改善了护林员办公、生产、生活条件,也从根本上提高了森林资源管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分场石场长介绍说,“管护站现有护林员6人,家都在树林召镇区。”

▲九大渠分场二马圪卜护林站

护林站全面推广应用GPS护林管理技术,实行护林员手持GPS护林,用GPS记录巡护轨迹考核护林员。

“我们护林站管护着5万多亩林地,需要24小时有人值班,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白天巡查,晚上住在站点值守。最近的住户离我们这里也有4公里,林场护林工作,全靠两条腿,每天步行20多公里。”二马圪卜护林站护林员任德轶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每天爬爬沙丘也当是锻炼身体了。作为护林员,能够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生活和工作在这里也觉得心情舒畅。每次望着远处葱郁的森林和草长莺飞的美景,那种舒畅的感觉让人一下子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劳。”

巡护工作没有男女之分,造林总场护林员中有四分之一是女职工。

“以前,不用说护林的艰辛,光是寂寞和乏味就叫人无法忍耐——没有书报、没有电灯、没有人烟,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我们这里工资低,生活水平差,尤其是部分护林员,一年才挣元。现在,我每个月工资就能领多元,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善,要甚有甚,就像家里一样,非常方便。”当说起近年来护林站发生的巨变,任德轶竖起大拇指。

除了禁牧护林之外,防火也是护林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防火工作一年四季丝毫不敢怠慢和懈怠,林区要是发生火灾,很容易由西向东蔓延,且很难控制,火势蔓延开来,将烧毁林区的沙生灌木和东面的防风固沙林带及附近的村庄,经济和生态损失将相当大。”护林员刘服役说:“在巡护过程中,我们还要时常提醒放牧人和周边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火的村民注意防火。”

石场长告诉记者,在每年的清明节等祭祀节日,他们都要昼夜地加强巡护,并采取“站沙头、守路口”等方式,在进出林区的路口设卡,严防火灾的发生,并提倡文明祭祀。

据介绍,九大渠分场有3个护林站和一个中心护林站,有护林员10人,实行轮休制度,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但很少有护林员能够休满。遇上秋冬森林防火压力大的时候,分场必须全员在岗,任何人不得休假。

“生态保护是我作为护林员的第一责任,我的愿望是把这片绿水青山守护好,把金山银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任德轶说。

护林员,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平平凡凡的岗位,却承载着美丽中国的梦想,承载着绿色生态的未来,也承载着别样的艰辛和甘甜。

截至目前,造林总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累计防治森林病虫害面积13.6万亩,林木盗伐现象基本消除。

日出日落,年复一年,40多年来,造林总场几代护林员为保护林区的一草一木交上了一份圆满答卷。

▲沙柳种质资源库

绿柳成荫

当你行走在一个地方,低头抬眼都会碰着“绿”,各式各样的沙柳苗让你目不暇接时,你一定会揉揉眼睛怀疑:这里是沙漠吗?你一定想不到,这里就是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沟心召分场的国家沙柳种质资源库。

“今年以来,我们已完成沙柳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区4个大区21个种源地空缺的沙柳无性系补植任务穴;完成沙柳新品种测试区(1区)26个优良种质选育繁殖任务;完成了核心种质材料库个种质的繁育建设任务。”沟心召分场场长孙贵荣介绍说。

如果说种植方法是治沙利器,那么种质资源便是治沙之本了。

在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过程中,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的务林人深刻认识到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现实意义。在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支持下,造林总场通过摸索、实践,逐步在沟心召分场建立起了沙柳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沙柳是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通过调查、收集、保存、开发、利用林木沙柳种质资源,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合理储备和科学利用来建设沙柳种质资源库,可以促进沙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林沙产业提质增效。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沙柳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年立项,是全国唯一的沙柳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规模52.5公顷,总投资万元,年至年,从内蒙古、陕西、宁夏共21个种源收集地收集种质份,建设面积52.5平方公里,年完成项目验收。年至年,依托该基地,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学科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沙柳转录组学研究,开发沙柳SSR引物,开展沙柳种质形态、遗传多样性评价,功能基因挖掘,目标基因克隆。年,沙柳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由国家和自治区发改委批准建设,建设规模51.4公顷,改建收集区33公顷,新建扩繁圃6.7公顷、测定林6.7公顷及实验办公楼、干道等。现各项建设业已完成,正在购置各种实验室设备器材。

“为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示范带动和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我们力争将沙柳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地、沙柳良种的选育研发中心、科学研究的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普教育的示范窗口。”沟心召分场场长孙贵荣说,“对于促进沙漠治理、大规模国土绿化、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防火演练

绿色助力

如果说搞好生态建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是国有林场建场时的初心,那么发展林沙产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的绿色故事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