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1942年萧红病逝后,端木蕻良苦守寒窑
TUhjnbcbe - 2024/4/7 18:05:00
前言

端木蕻良伴着萧红度过她生命最后4年的艰难岁月,萧红不幸早逝,他苦守寒窑18年,终生珍藏着她的头发。

解放后,他3次濒临死亡的边缘,但每次都奇迹般地复生。

十年间,他写了万字的作品,而那部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却是在另外一个女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端木蕻良

萧红死后,端木蕻良“苦守寒窑”18年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年9月,他出生在科尔沁旗草原上的一个叫鴜鹭树村的屯子上。

年,端木随着哥哥到天津考入汇文中学。1年后,由于家庭变迁,经济拮据,便辍学回东北老家。直到年,他才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从此,便长久离开哺育他长大的科尔沁旗草原。

端木从小聪慧过人,早在上小学时,就能熟背《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在中学读书时,他喜欢上了文学,如痴如迷地阅读“五四”时代的作品,鲁迅和托尔斯泰成了他心中的偶像。他最早写的小说叫《真龙外传》,描写耳朵不灵的长工的命运,显然受鲁迅《阿Q正传》的影响。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憎恨》,但在这之前,年秋,他已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小说气势雄浑、波澜壮阔,是旧社会北方农牧民生活的生动画卷。年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但这两部长篇小说因“违碍”和“碰壁”,问世却在《憎恨》之后。

兰溪溪水水成雷,

情比兰溪不可回。

每到清明谷柳绿,

萧萧红陌杜鹃魂。

这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是年清明前夕,端木老为悼念萧红而作的。每到清明,嫩柳泛绿时节,萧红墓前杜鹃花开,红艳似火,象征着萧红墓前杜鹃花开,艳似火,象征着着萧红虽死犹生,也寓有他对萧红的思念绵绵不断。

萧红

年,因为同是胡风主办的《七月》文艺杂志的作者,端木到上海不久就认识了萧红。“八一三”一声炮响,形势告急,孤岛上海的文化人纷纷撤退,《七月》杂志迁到武汉继续出版。他,萧军、萧红等人先后抵达武汉,比邻而居,一起跑警报,一道散步,过往密切。萧红那横溢的才华和独具风采的个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由于战争扩展,武汉政治形势恶化,这一班立足未稳的文化人又匆匆奔赴山西临汾,但没过多久,日本侵略军逼近临汾,刚刚团聚的两批文化人,就又撤离临汾,踏上新的征程。

正在这时候,同居了六年的萧红和萧军,除了原有感情上的巨大裂痕外,两人在对是继续从事写作,还是弃文从武的思想认识上又发生了严重分歧。

之后,萧红就和端木蕻良等人结伴,和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同路,从临汾动身向西南方向进发,取道风陵渡,坐火车驶向西安。而萧军则准备弃文从军,到内地参加抗日部队打游击。

这年的夏天,已有身孕的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了武汉。不久,他们便在武汉大同酒家举行了婚礼。

端木蕻良

端木老满怀深情地说:“我同萧红结合的基础,一是萧红遭到家庭不幸,而现实的处境又十分困难,我很同情她;二是,萧红是最有个性、最富表现力的作家之一,她对文学事业怀有宗教徒的虔诚,而我也把文学看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可以说志同道合。我想我同她结为伴侣,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会有好处。”

“在这件事情上,你们谁更主动些?”

“怎么说呢,按当时朋友的说法,萧红更主动一些。”

对于他俩的结合,外界曾有过这样那样的猜测和说法。萧红在婚后戒烟戒酒,心情变得开朗。他们俩尽量减少社交活动,专心搞创作。端木为萧红小说画插图,萧红为端木的长篇小说《大江》起名字;一方生病,另一方续笔补写,度过了一段虽艰难但惬意的小家庭生活。

年初他们同赴香港编辑“大时代丛书”。

到香港不久,萧红,这位尝尽人生苦酒,在人生道路上疲倦地跋涉了29年的女作家,已是重病在身,极度虚弱。当时她患着肺病,经常咳嗽,头痛、失眠,但仍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勉力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不久,医院疗养。在医院里,她时时感到难以言状的孤独和苦闷。

萧红

医院。主治医生断为喉癌,主张立即开刀。当时端木不同意,因为他哥哥曾患脊椎结核,开刀后在床上整整躺了8年。为这件事,端木同萧红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萧红缺乏社会经验,轻信医生的话,本人在手术申请书上签了字。开刀之后,根本没有瘤子,纯属误诊。

萧红开刀后,伤口迟迟不能愈合,咽喉发不出声音,呼吸困难,饮食更困难。在战乱中,因得不到精心的治疗,又不断地颠沛流离,可怜的萧红终于在年1月22日含恨离开了人间,这一年她只有31岁。

失去的无法复得,往事不堪回首,夹杂着甜酸苦辣的回忆,勾起了埋藏在端木老心灵深处的哀思。

萧红的早逝,给年轻的端木蕻良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他既为中国现代文坛失去一位卓有才华的女作家而感到悲痛,也为他与萧红的爱情生活如此短暂就不幸结束,而在那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自己又无力充分满足她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而感到痛苦终生。此后,他把丧妻的悲痛和对萧红的深切怀念深深埋在心底,从年到年苦守寒窑18年。

萧红与端木蕻良

友人介绍,打开情感之门

年,47岁的端木蕻良任北京市作协副秘书长。朋友们见他长期过单身生活,身体不好,再次热心为他介绍远在千里之外的昆明部队话剧团的演员钟耀群。端木蕻良记起曾看过她主演的话剧《陈圆圆》、《林黛玉》,留下了美好记忆。他意识到也许同钟耀群的结合,不仅会给他带来幸福,而且有助于他的创作,于是同意交个朋友。

晚年的钟耀群虽年纪已大,但仍然外貌端庄、性情开朗。她嘴边常挂着微笑,坦然地说:“年,36岁的我还没结婚,在这之前,别人给我提过很多人,但我都觉得不合适。别人介绍端木给我,我看过他写的《科尔沁旗》和《大地的海》,唱过他作词的《嘉陵江上》,很喜欢他的作品,钦佩他的才气。于是经过一段的书信往来和接触,彼此发现不仅有共同的事业,还有共同的语言,我们相爱了。那时结婚得请示领导,领导说结婚可以,但不能调到北京。我顾不了这些,当年3月的一天,我们去北京东城办事处登记结婚。后来,我们的司令员想把端木调到云南来,但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下子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就这样,我们婚后整整分居了17年。”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风风雨雨17年,他们凭借书信传达绵绵的思念,靠一年一度的探亲安排家庭生活。

端木蕻良

年,他们有了可爱的女儿钟蕻。在那艰难的十年风雨中,端木蕻良承受着难堪的折磨。而妻子钟耀群始终相信着端木。她爱得那样深,她用女性的温柔和体贴,熨平端木蕻良那满是创伤的心灵。在每年一次的探亲中,她总是尽可能地安排好端木的生活,处理好他众多的亲友关系,为他创造一个相对安心的写作环境。

年,钟耀群得以调到北京与端木蕻良团聚后,她就以端木老为生活的轴心,她精心照料重病的端木老,妥善安排他的饮食起居。她陪端木老实地考察了南京、苏州和扬州等城市,帮他搜集《曹雪芹》的写作素材。她帮端木老记录、整理有关曹雪芹的传说、故事。在端木老因多次患病,记忆力减退的情况下,她按编导的手法,详列人物小传,梳理人物关系,确定人物性格,分析情节进程的逻辑性,从旁协助端木老完成《曹雪芹》的创作任务。每当端木老写出一章草稿,她就帮助整理、抄写,然后经他修改,她再度整理、誉清,如此反复多遍,才能定稿。此外,她还帮端木老应接客人,处理来信。

早在30年代,端木老就萌发了创作历史人物小说《曹雪芹》的想法。

熬过了一场历史灾难,端木蕻良的病经过长期治疗和钟耀群的悉心护理,好到能够拄杖下楼散步的程度,这时他才决定着手创作一部酝酿达40年之久的巨著。那是年,当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迈体衰,风烛残年的老人了。

端木蕻良

创作《曹雪芹》,对端木老来说无异于进行一次足以耗尽他全部心力的万里长征。他开始阅读报刊上发表的大量的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并搜集香港和国外的有关资料加以比较。他还阅读有关北京、南京、苏州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的资料,研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生平。在健康情况稍有好转时他又去承德避暑山庄,参观康熙和乾隆的行官,了解清官内幕。更为艰巨的是,他必须翻阅卷帙浩繁的《清史稿》和《清实录》。当时他血压高,摆脱不掉头晕,看字往往窜行,实在支持不住,他就让爱人读给他听。就这样,靠着恒心和韧性,他阅读消化了数以百万计的各种资料,于年12月正式动笔写作。

当时端木老住在北京虎坊路自称“小白楼”的套间里。这“小白楼”由二间十来米和一间“六米斋”组成。当时他的女儿在哈尔滨上大学,这“六米斋”就成了他的书房和写作间。室内一张小床,四周墙上钉了12块木板,权当书架,能够归他支配的王国就只有靠窗安放的一张小桌。“六米斋”下面正对着整个四层楼的大垃圾箱,夏季一开窗就变成了“五味斋”。为避免“五味”扰乱创作情思,他只好常常在“闷葫芦寓“中挥汁写作。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曹雪芹》上、中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的形象,同时也刻画了上至官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等数百个人物形象,而且用细腻准确的笔触写了官僚贵族膏梁锦秀的豪华生活,市井乡里的风土人情,博得盛赞,然而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六米斋”是如何的窄小和光线暗淡,而且楼下的理发馆锅炉及窗外街上的车声人声组成的“噪音交响曲”常年回响在端木老的耳边。

端木蕻良夫妇在广州萧红墓前

端木老一生嗜书如命,书浓缩成他生命的精髓,而他的生命,也分解在这些书里,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养成了泛览旁读的兴趣,父亲的书斋,成了他最爱呆的地方。解放前,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每到一地,总是节衣缩食,苦心搜求古今中外的典籍。解放后,有机会便跑玻璃厂,逛旧书摊,每觅得一本好书,便如获至宝,欣欣有喜色。

端木蕻良不仅仅文思敏健,下笔成文,创作了数百万字作品,而且善书能画。早在年,他在香港主编《时代文学》月刊时,就曾在目录页上刊登过一组16幅世界作家头像。后来,萧红写《小城三月》时,他又为她作了两幅插图,一幅画哈尔滨马车在大雪中奔跑;一幅画的是翠姨,松花江对岸景色和近处的啤酒桶。

端木蕻良日下兴之所至,写字画画,多是藏之内室,无非是给自己和孩子们看看,绝少发表,因此外人多不知道他还擅长国画。年第5期《花城》第一次刊登他的3幅国画小品——一幅泼墨挥就的《蕉林》和两幅墨写的花卉,那生动的国画,洒脱的笔墨,才使一些读者得知原来这位老作家还是个丹青妙手哩。

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
查看完整版本: 1942年萧红病逝后,端木蕻良苦守寒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