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陶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污染。然而,如今的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却改变了大家的印象。
一条宽阔平坦的瓷都大道贯穿园区南北,四纵四横的陶瓷路将园区规划成网格状;路两旁一排排垂柳、大叶女贞、红叶李、海棠、金叶榆、小叶黄杨、月季、冬青等绿化树木高低相间,随风摇曳;一辆辆洒水车、吸扫车不间断洒水,随处可见环卫工人清扫路面;陶瓷企业内一排排现代化厂房布局规范,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车川流不息,一条条陶瓷生产线宛如长龙;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穷则思变科学决策强力打造“中原瓷都”
内黄地处豫北平原,是农业大县,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低位徘徊,除了农业和林业外,其他方面在全省县级排名基本在百名以后,始终未能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困境。
年,该县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国内陶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坚持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环境第一招商,累计引进投资近百亿元的陶瓷产业,仅三年时间,在内黄城南5公里处贫瘠的盐碱地上,一个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先后从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引进了总投资近亿元、40多家陶瓷企业,一跃成为中原最大、全国知名的陶瓷生产基地。
从年下半年开始,内黄迎来了一股陶瓷发展热潮,陶瓷业发展呈井喷之势。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陶瓷客商纷纷汇集内黄投资建厂,日日升陶瓷、福惠陶瓷、安阳新明珠陶瓷3家企业同时开工建设,场面蔚为壮观。
内黄的陶瓷项目建设速度更令人惊叹。3家陶瓷企业从签定合同到完成土地勘界、附属物清点、补偿兑付、围墙建成,仅用了20天时间;从围墙建设到主体厂房基本竣工仅用了3个月时间;从合同签定到企业投入生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仅用了10个月时间就有12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创造了国内陶瓷项目建设史上的“内黄速度”。
为顺利推进“中原瓷都”建设,内黄县把服务环境作为“生命工程”去对待。坚持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对项目手续办理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程代办,做到投资方与群众“零接触’、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差错”、工作效率“零投诉’。
为了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该县12名县级领导干部坚守在项目第一线,深入到群众家中讲政策、讲道理,把办公室搬到分包工地,把建设现场当成家。正是这种拼搏精神,他们7天完成了亩的征地拆迁任务;60天时间,围墙建好,厂房竣工,设备进厂。第一批投资商看到内黄营商环境这么好,建设速度这么快,各项服务这么优,十分感动,便主动与亲戚、朋友、同行联系,介绍他们到内黄投资,出现了以商招商高潮,在短短的时间内,又促成与闽清、福清和长乐等地客商签订了22条生产线。县委、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0万元完成了陶瓷产业园区内道路和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千伏陶瓷产业园区专用输变电站,保证了陶瓷项目集聚发展。
为助推陶瓷产业做大做强,该县规划建设了集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中原陶瓷城,建成了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推进内黄陶瓷产业由简单的工业生产向研发、生产、检验、销售、展览、集散于一体的陶瓷商业市场转型,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把内黄打造成为立足河南、辐射中西部的“中原瓷都”。
陶瓷产业园区作为内黄县招商引资的最大工业项目,承载着繁荣内黄工业、促进内黄跨越的希冀和梦想。在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原瓷都”的背景下,内黄县的陶瓷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出燎原之势。
“中原瓷都”的建设,不但破解了内黄经济“钱从哪里来”的难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陶瓷产业园区直接用工2万多人,每年仅发工资就达3.8亿元,农民不出县就能就业,不出县就能致富,解决了空巢问题、赡养问题、治安问题、幸福指数等问题,拉动餐饮、住宿、交通、物流等相关产业就业8万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空前繁荣,全县新增各类快捷宾馆酒店60多家,建成40家物流企业、5家大型物流园,运输物流业税收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痛定思痛凤凰涅槃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随后的几年间,内黄陶瓷产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每年都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每年也都有一批生产线建成投产。年中福陶瓷、日日升陶瓷、新明珠陶瓷、福惠陶瓷入驻,年新南亚陶瓷、嘉德陶瓷、欧米兰陶瓷入驻,年东成陶瓷入驻,年新喜润陶瓷、新时代陶瓷、浩池再生资源入驻,年贝利泰陶瓷、新顺成陶瓷、日日顺陶瓷、朗格陶瓷入驻……
陶瓷企业在内黄的集聚以及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得内黄陶瓷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从年12条生产线,发展到年的20条生产线,年的30条生产线,年的40条生产线,在巩固扩大建筑陶瓷规模的同时,该县围绕陶瓷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引进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日用陶瓷、抛晶砖、马赛克等高档陶瓷项目,进一步丰富了陶瓷产品结构,推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但是随着“中原瓷都”的做大做强,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也日益凸出。年4月19日,央视报道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有关问题后,内黄县委、县政府,深刻反思,痛定思痛,决定陶瓷产业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反映的园区污水管网不完善、管理标准不高、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强力推进陶瓷产业园区提标治理、转型升级。
内黄县委、县政府抱定“宁可让陶瓷企业伤筋动骨,也要让陶瓷产业脱胎换骨”的决心和信心,制订了《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强力推进陶瓷产业园区提标治理、转型升级。同时,该县邀请清华大学、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团队,对11家陶瓷企业进行环保“诊治”,综合施策。在县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内黄县委、县政府投入近万元对园区道路、绿化亮化、综合管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完善,绿化面积达22万平方米。投资万元,建设了陶瓷园区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了园区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目前已基本建成了花园式企业、公园式园区。
内黄县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内黄县各陶瓷企业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全部建设了密闭料仓,实现了原料破碎传输密闭运行;加装自动喷淋、喷雾装置,有效控制了料仓扬尘;每个企业都配备了大型洒水车和吸扫车,对全厂区进行不间断清扫;在厂区进出物料口安装冲洗装置,严控大车带泥上路。对企业废气收集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安装污染排放在线监测装置;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监管,推进行业标准化管理;规范管理煤焦油的收集、存放、转运过程,完善焦油池防雨设施,杜绝煤焦油、酚水混入雨水管网,杜绝地下水及土壤污染;严格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监管,加强废物综合利用。在水污染整治方面,陶瓷企业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零排放;园区所有生活污水排入污水管网,然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此外,该县定期不定期排查企业工业废水循环使用情况,杜绝工业废水跑冒滴漏,并投入万元,对陶瓷产业园区硝河河道进行清污、清淤,确保硝河水质稳定达标。
华丽转身阔步向前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走进安阳贝利泰陶瓷有限公司,宛如踏入一座小游园,鲜花绿草,假山池塘,可谓是一步一景。同行的人不停地赞叹:“这哪里是一家陶瓷企业,更像是一座公园嘛!”
此前,大家心目中的陶瓷生产企业车间里弥漫着滚滚扬尘,脚下是厚厚的粉尘,但是在这里这种印象被颠覆了。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可谓是一尘不染,丝毫感受不到粉尘带来的“压力”。公司总经理黄星瑜自豪地说:“我们生产中使用的燃料为清洁能源天然气,车间内的空气按办公室标准管理。我们在车间安装了PM2.5检测仪,对生产过程进行自检,环保是我们的生命线。”在公司的循环水处理池前,笔者看到,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里,金鱼正在悠闲地游动。“我们的工业废水通过循环水处理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物质都是我们生产需要的原料,可以二次使用,废水通过膜式渗透法,主要指标能达到V类地表水标准。制造过程中的涂料经过球墨机进行二次使用,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贝利泰荣获国际权威绿色组织UL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认证,产品畅销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黄星瑜说。
家住该县后河镇丁村的庄雪净在这里工作已经5年了,当笔者问及她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工作时,她直言不讳地说:“因为这里干净、卫生、环保达标,在这儿工作放心!”内黄县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陶瓷企业已牢固树立了“环保综合治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理念,整体上治污设施先进,环保管理规范,在全国同类产区中位居前列。
陶瓷园区清洁燃气集中制气项目,项目总投资10.3亿元,占地亩,年产工业燃气(折合天然气热值)3.96亿立方米,年产值约8.5亿元,可为园区所有企业供应清洁工业燃气,是推动内黄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据介绍,项目由国家级设计院中国五环工程公司规划设计,采用中科院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焦油、酚类物质、废水等污染物,符合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政策,生产的清洁工业燃气可达到二类天然气标准。项目给水是由城南污水处理厂管线输送到本项目,生产用水以中水水源为主,地下水源为辅,无废水排放,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大提升。项目投产后,将淘汰园区42台陶瓷企业自备的固定床煤气发生炉,每年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近吨,将大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目前,项目燃料储运系统、气化系统、水循环系统、中控系统、外管网系统等主体装置已完工,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在4月底调试设备。将彻底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瓶颈问题,为陶瓷产业的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将助力内黄陶瓷产业绿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良性循环。”该项目董事长李成峰说。
谈到未来发展,内黄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内黄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从而有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打造成全国陶瓷产业的名片。”
当前,内黄陶瓷产业的发展在政企合力之下仍在快速向前推进,并积极围绕环保升级、绿色转型、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
河南法制报记者王建芳卫云飞通讯员张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