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六月津南一张清新靓丽的名片。漫步在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辛庄片区,目之所及,满眼青绿,清风吹来,绿涛起舞沙沙作响。一棵棵错落的乔灌木在阳光下欣然挺立,浓绿的叶片折射着点点金光;一片片湖水碧波荡漾,一些水鸟在上空鸣叫盘旋;一条条曲径如丝带落在林间,延展着伸向绿海深处。
从高处眺望,今年年初启动建设的亩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辛庄片区如今已呈现出一派绿色田园风景,白蜡、国槐、垂柳、金叶榆、千头椿、金枝槐等30余万株树木错落栽植,亩林地花草、余亩稻田与近亩湖面和谐共生,林、田、水互动交融的生态环境初见雏形。
凝聚发展共识描绘绿色蓝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等重要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天津,去年本市决定在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实施规划管控,构筑“双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根据规划,这一屏障规划面积约平方公里,津南区85.1%的面积都被纳入其中。
“拿出这么多土地搞建设,经济发展怎么办?”在规划出台的起初,部分干部群众不理解。怎么统一思想,如何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去年以来,津南区一方面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主动舍弃预留发展用地可观的眼前利益,瞄准盲目扩张的城市“顽疾”,聚焦“大绿”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屏障起步区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一场关系89万津南百姓切身利益的“大讨论”凝聚起发展共识。
以“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走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于去年9月13日一经启动,便在全区各单位、镇村(居)范围迅速铺开,一股股有关发展观的思想变革浪潮于津沽大地处处涌动。短短两个月,余场宣讲、余条意见建议、篇政务及新闻报道,树立起了新的发展理念,凝聚了转型发展的澎湃力量,燃起了津南广大干部群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奋斗激情。
思想“转过弯”,规划“迈开腿”。伴随着作为生态顶层设计的《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年)》方案的出台,占全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面积比例最大的行政区──津南区,迎势向前,扛起“主力军”的重担,站上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主战场”。津南区拿出约平方公里土地,用于提高生态增量。
按照最新规划,津南区将在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构筑起由海河滨河绿廊、卫南洼湿地绿廊和古海岸生态绿廊组成的“π字形绿廊”,还将围绕“蓝绿空间占比72%的近景目标”,整体构建“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九节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一城”指津南生态示范主城区,“两芯”即起步区中央绿芯和主城中央绿芯,“三区”为八里台郊野、小站田园及葛沽民俗三大生态区,“四廊”是由海河、津晋高速、郊野绿廊、汉港绿廊形成的“井”字形绿廊,“五带”则指沿洪泥河等主要河流和宁静高速等道路而设的五条“绿带”,“九节点”为分散在管控区内的公园湖泊等点位,力争打造为生态文明的绿色门户、天津屏障的城市客厅。
科学配比植绿凸显郊野之美
如何拓展区域蓝绿空间?“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田则田”,是津南区在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这场造林植绿“战役”中,津南全区上下“不打年盹儿、争分夺秒”,自今年正月初三以来,便全力推进1.87万亩绿色生态屏障新造林绿化任务,与此同时,逐步完善已经建成的亩绿色生态屏障起步区。
“按照蓝绿空间占比3:7,乔木、灌木、花草配比80%、10%和10%的比例设计建设,这正是借鉴雄安新区‘千年秀林’中尊重自然、贴近自然的理念,在增加环境美感的同时,促进苗木健康生长。”津南区农业农村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今年,我区承担的1.87万亩新造林绿化任务比去年更重,占全市年绿色生态屏障造林绿化总任务数(3.5万亩)的53%,包括辛庄、双桥河及北闸口、八里台、小站,共三大片区。作为重要节点的辛庄和双桥河片区项目,分别占地亩和亩,将被打造为集林、田、湖、水、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并与已建成的绿色生态屏障起步区串联,共同构筑起海河南岸的绿色廊道。截至目前,1.87万亩新造林绿化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观赏地被、泊岸栽植等细节打造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
引用“智库”和“外脑”,结合郊野公园建设同步推进设计与实施,津南区农业农村委等职能单位还在积极寻求着服务型、项目型、人才型等多形式合作。
忙碌于辛庄片区项目现场的负责人王磊,就职于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他就是津南区请来的“好帮手”。最近,王磊正忙着督导施工人员进行水生植物的补栽工作。
“辛庄片区水域过去是养鱼池,通过扩挖成湖使各池融为一体,做到水系相互贯穿,不仅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还解决了植物品种单一的问题。”指着水面,王磊接着说,“拓宽后的湖面能够承载更多生态功能,湖中栽种荷花,湖岸栽植香蒲、水葱、芦苇等。加之林下的地被植物狼尾草,林中错落搭配国槐、白蜡等乔灌木以及海棠、山桃等观赏性花果木,能够形成异龄、复层、混交的模式,既有亮点又有看点。”
来自天津大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师康瑜为记者徐徐展开漂亮的设计图纸,指向正在建设的亲水栈道,介绍道:“考虑人在林中游,游中需赏景,赏景边休憩的需求,我们设计了8处亲水平台以及可以延伸到水中的亲水栈道。游客可与周边的香蒲、水葱、芦苇等亲水植物亲密接触,还可站上两米多的高台赏花海、观草木。我们也是向往打造郊野公园性质的主题园林,让林地凸显生机。”
在绿色生态屏障辛庄片区,原木廊架、树林迷宫、木质跷跷板、木质秋千等健身游弋设施将被陆续搭建起来,近3万米的环游线路也将在后期修建完善。设计单位还将摒弃混凝土而采用可拆卸的钢材进行构筑,极大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贴合自然生态需求。
绿屏魅力初显助力发展转型
伴随着津南区生态工程的渐次展开,众多绿色成果都在点滴间浸润着百姓生活。“现在最喜欢到绿色生态屏障区锻炼休闲,一步一景令人心旷神怡。”正在起步区纳凉的居民李国梁指向东边,笑着说:“我家就住在双桥河镇东泥沽村,以前周边没有成片绿荫,骑行运动不是在室内就是得跑村路主干道上,不仅不安全,空气还不好。现在,有了这个‘天然大氧吧’,可真是幸福多了!”
播种一片绿,造福一方人
以自然、天然、圆润、野趣为主基调,津南区还坚持“见缝插绿”原则,充分利用沿河、沿路和零散地块、储备地块,不断拓展城市蓝绿空间。今年,坐落于咸水沽镇绿色生态屏障起步区内的滨水带状公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赶赴津南的商旅游客、周边群众提供了更多优质休闲场所。如今,占地亩的滨水带状公园已然呈现一片清新靓丽的彩色画卷:岸边花田微笑绽放,池中荷花清新傲立,木栈凉亭翻然一新,健步彩道尽显活力。
生态用地多了,可用于开发的产业用地少了,新的发展理念,倒逼津南开始摆脱依靠土地和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将产业结构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
看中了津南区在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的政府决心和政策力度,信创资本在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成立之初,便“一口气”帮助引进15家科创企业。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田佳欣表示:“津南区环境的比较优势吸引着北京众多正在成熟的科创企业寻找机会落地‘加速’,也会让企业增强更多归属感与奋斗动力,同时,一些科技环保类企业还在共通互融中找到合作机会,携手发展。”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穿上“绿色”外衣的津南区,催生出更多“光环效应”,生态“洼地”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去年以来,津南区迅速抢抓“生态”时机,先后引进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葛沽镇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智慧津南”及数据湖PPP项目、中国网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海棠众创大街等一大批生态优质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开发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人力资源服务等多个领域,助推着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加码赋能”。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未来,津南区将以绿色为底色,进一步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围绕打造京津绿肺高标准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国家会展中心建设、高标准打造海河南岸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加速建设“天津智谷”、做优做强“小站稻”品牌,即“一屏”“一展”“一带”“一谷”“一稻”等五个一重点工作,铆足干劲,砥砺奋进,积极探索绿色GDP,走出一条具有津南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津南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