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王雪红
12月6日,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沿着黄河廊道向西,在后地湿地天鹅湾观赏点,河面上遍布了上千只白天鹅畅游嬉戏,它们时而振翅而起,时而头颈入水觅食。
“随着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抵沿黄生态廊道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刘文祥介绍,目前示范区内沿黄湿地的白天鹅集聚数量已达多只。
这些白色的精灵让古老的黄河焕发出青春色彩,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着,沿着黄河廊道观赏人鸟祥和的自然美景。
左手黄河碧波荡漾,右手几十米宽的绿廊起伏蜿蜒,黄河在三门峡有多长,与她同行的绿廊就将延伸多远,像一双臂弯把三门峡轻轻环抱。
作为全省6个“样板”工程之一,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工程自2月底开工建设,6月底已完成一期工程44.7公里,目前自大坝至函谷关公里,已经全面连通。
沿线黄河廊道,东到渑池西到函谷关,可以看到仰韶文化从早期到中期多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参观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遗址公园、庙底沟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更不用说,还可以看虢国文化、道家文化,一路上多姿多彩,穿越年中华文明史。
登上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景区”六号观景台,俯瞰万里黄河第一坝,远处群山连绵、黄河蜿蜒,好一幅山河壮美的新画卷。
“黄河流域(湖滨区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3月17日开工,仅18天就推出了11公里景区环线道路路基,2个月完成近万亩高标准生态梯田土地整理,并种植上丹参、油葵;春季绿化面积余亩,栽种雪松、油松、五角枫、金叶榆等各类苗木20余万株。”该项目指挥部副主任高远波介绍。
高庙乡大营村刘铁娃在黄河边流转土地种了60亩葡萄。“往年都是摘了拉到城里卖,折腾几次才能脱手。修了生态廊道就是不一样,好多人骑着车来园子采摘,一天下来也收入多元。”
三门峡百里生态廊道融合着城乡经济发展,让绿色生态和黄河文化正成为城市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编辑: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