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春秋的光岳楼
上楼看睥睨四方,下楼看市井生活
水上古城的代表莫过于光岳楼。陈镛建楼,瞭望敌情保护了一城百姓的安危;康熙四次登楼,留下了“神光锺瑛”的御笔亲题。乾隆九过东昌,光岳楼成了他南巡的三十六行宫之一。总之,旧时的光岳楼因外形高大而睥睨四方,如今的光岳楼因为承载了聊城的百年荣耀而稳坐古城中央。从光岳楼下经过,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许多游客进出,有被亲友邀请来的,也有慕名而来的。不管什么样的热闹景象,对于生活在附近的当地人来说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你看你的风景,我过我的日子,商铺照开,家常照聊,进门都是客人,出门全是朋友,十分亲切也十分自然。夜晚的光岳楼更是一番市井人家的气息!定期播放的3D灯光秀总能吸引不少游客,而光岳楼本就在古城人晚间散步的必经之路上。当他们在光岳楼下相遇,外来的探索新知,本地的回味往事!古今交错的卫仓
古时的中山卫,如今的菊花园
位于古城楼东大街的卫仓,距光岳楼仅米之遥。卫仓,就是古时候平山卫的仓库。因为聊城占据了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枢纽位置,一时间成为我国北方的*事重镇,所以聊城改东昌府后,洪武四年(年),设置平山卫,宣德五年,又增设东昌卫。一府之内设两卫,有史以来十分罕见。走进卫仓,会听到身边的游客此起彼伏的聊着卫仓、聊城与运河的故事,伴随着院子里的雕塑和建筑,时而发表的几句见解也不失为游览的一种乐趣。但对于熟知这些的聊城人来讲,除了来这里凭今怀古,最要紧的还要数秋天的菊花展。近年来,每到秋天卫仓都会举办菊花展,届时两千多盆菊花闪亮登场,皇菊、九月菊、小雏菊和多头菊等几十个品种鳞次栉比,红*白紫粉等多种颜色争奇斗艳,一场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视觉盛宴丰富了游客的旅途见闻,也点缀着聊城人的日常生活!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
摄影师的俱乐部,民间艺人的乐土
在众多的景点中,与古城东南角隔湖相望的山陕会馆实力不容小觑,它与光岳楼内外呼应,共同谱写了一首运河繁荣的盛世讴歌!它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留给聊城的历史遗迹,凭借着精湛的建筑艺术,如今更像是摄影师们的俱乐部。有人说,艺术的创作需要敏锐的灵感和绝对的自信,这一点在山陕会馆得以验证。无论是专业的摄影师,还是业余的爱好者,只要来到山陕会馆,总是情不自禁的拿起镜头,锁定一个个造型独特、图案精美的角落,一张张大片横空出世。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咔作响,被记录入镜头的不仅是这里的景,还有这里的人。会馆里的这位老者频频出现在有关山陕会馆的各种图片和视频里,他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绘画着自己的艺术梦想,有空时与游客交谈几句,创作时旁若无人,也许这里的游客也是他创作灵感来源的一部分,所以,游客与居民,究竟是谁走进了谁的生活,真是妙不可言!不动声色的非遗匠人
观赏者目瞪口呆,创作者妙笔生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里往往蕴藏着一座城市的人文精髓,在聊城,水上古城堪称非遗匠人的创作天地。非遗不仅是过去的文化遗产,更是今天的文化资产,保护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在水上古城的街道两旁分布着许多非遗项目的店铺,他们通过现场制作来展现各自工艺的绝妙,东昌毛笔、牛筋腰带、东昌古锦、端木点心......这些最能代表聊城的非遗店铺总是游人如织,来访的游客咨询讨论着各种问题,负责接待的店家一遍遍的细心解答。可是无论怎样的门庭若市,负责非遗制作环节的手艺人总是埋头不语,聚精会神,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非遗作品仿佛从他们的指尖生长开来,用妙笔生花、浑然天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我们也将这些非遗手艺人称为“非遗守艺人”,他们用一门手艺虔诚的守护着我们宝贵的遗产,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这里的怡人时光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过路的看风景,居家的卖清茶!”看风景的游客比肩接踵的前来一睹江北水城的真容,古城里的居民做着自己的小生意,过着平凡的小日子,描绘着自己的幸福蓝图,也带给外来者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时光!来源:文旅聊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