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东北作家群”,似乎是一个生锈的词了,我却念兹在兹。我是东北人,自然对端木蕻良、舒群、萧红、萧*、骆宾基等一批从黑土地成长起来的作家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的作品也会时常翻阅,对他们作品与个人的评骘,也很关心。想一想,该是“东北作家群”一个虔诚的粉丝。年,我在《读书》杂志读到汪晖的《竦听荒鸡偏阒寂》,他回忆《端木蕻良》一书的作者王富仁,也提及自己与端木蕻良的交往:“一九八三年,也就是结识富仁的那个秋天,我去虎坊路端木先生的寓所拜访他和夫人。满屋子都是书,连进门的过道里也都摆满了。我们具体聊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楚,但印象最深的是他与夫人主动谈起萧红,尤其说到在他与萧红共同生活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说罢是叹息。我不敢深问,带着悬念向他们告别。”我也知道端木蕻良位于北京虎坊桥的家。那栋六层住宅楼普普通通,著名作家、诗人玛拉沁夫以及唐达成、李準、刘湛秋、宗鄂等人均住在那里,我引以为骄傲的“东北作家群”中的骁将舒群、端木蕻良也住在那里。因此,每一次到那栋楼造访,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只是我没有汪晖幸运,他见过端木蕻良,到过作家位于虎坊桥的家,两个人有书信往复。而我仅仅从端木蕻良的家门路过,没有勇气抬手敲门。读了汪晖的文章,我想,如果我有勇气敲开端木蕻良的家门,他会开门,也会欢迎我这个来自东北的年轻老乡。端木蕻良给汪晖的信,有一通是毛笔写的,谈鲁迅研究,也提了建议。他认为“鲁迅也受过一些尼采思想的感染,那时,中国有位‘青年*’的成员,叫作华林的,写过一篇《新英雄主义》,也是宣传尼采哲学的。可在研究的时代背景或可用得着”。这通信较长,言之有物,我想,对年轻的汪晖会有启发。用毛笔写信,自然讲究传统结构,右起竖写,谈问题,也不忽略礼仪。我反复阅读这通信,这是读他的文学作品所没有的体验。他直言鲁迅,对后学诲人不倦,同时,他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字迹,让我看到端木蕻良深厚的书法修养,于是,就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东北作家群”有一个爱情故事,那几位年轻人的颠沛流离与他们的小说、散文一样,挂在读者的嘴边。萧*与萧红之恋,萧红与端木蕻良的结合,萧红与骆宾基的友谊,愁肠百结。电影《*金时代》上映,我去观看,就是奔着我的东北前辈作家的爱情故事去的。我兴奋地看到了萧*与萧红的吻别,萧红与端木蕻良的拥抱。心砰砰跳,有一点激动。不扯远了,回归文章正本,聚焦端木蕻良的书法。在周立民《躺着读书》中,看到一个无比精彩的细节,是端木蕻良与萧红在一起涉及书法的细节。应该是年,端木蕻良与萧红在西安,有一天两个人心血来潮,去西安碑林游玩。在王羲之《圣教序》碑前,端木讲起它的由来,怎么集字、如何传世、为什么学习行书绕不开这块碑,等等。萧红听得目瞪口呆,对端木“至为佩服”。周立民幽默地感叹:讨女人欢心,也得有真本事啊。从这里进入端木蕻良的书法世界,合情合理了。作为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影响广泛。夏志清说:“端木二十一岁时完成的长篇《科尔沁旗草原》,比《子夜》《猫城记》《家》都要好。”晚年,基于对《红楼梦》的挚爱、对曹雪芹身世的痴迷,他写了历史小说《曹雪芹》。于是,在读者的眼里,端木蕻良成为了学者型作家。端木蕻良兴趣广泛,他喜欢金石书画,自己也喜欢写、喜欢画。年,他把自己的自画像赠给茅盾;与萧红结婚后,为萧红的小说画插图,还曾用手指画鲁迅像。我看过他的国画小品,画葫芦、荷花,笔简意深;还看过他与管桦等人合作的画,他画松树,管桦画竹,意趣盎然。他的夫人钟耀群回忆,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治运动此起彼伏,端木蕻良接受教育和检讨成为家常便饭。不过,历经人生磨难的端木蕻良,乐观面对生活,一有时间,就与老舍等人逛市场,买几件老物品。钟耀群记得,老舍买到一件称心的古玩,就找端木蕻良鉴赏,有了意外之喜,还会找几位朋友欢聚一番。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值得“欢聚一番”的事情,现实生活的一点光亮,就会温暖全身。也就是在《曹雪芹》出版前后,我注意到端木蕻良的书法,发表在报刊上,要么是题词,要么是与文化名人唱和的诗札,要么是为某个社会和文学活动抄录的诗词。形式简单,书写自然,是一位文学名人的率性之作。很少看到端木蕻良“正襟危坐”的书法作品,那些题词或赠给友朋的墨迹,代表了一位著名作家的毛笔书写。他赠给曹禺的诗札就是如此。“羊群雁阵草芊芊,诗意歌怀画卷妍。青塚香*千载颂,昭君美酒万家传。承惠‘王昭君’,夜读抒怀。寄奉曹禺同志。一九八○年国庆日。”没有署名,钤朱文名印“端木蕻良”。我记得曹禺的剧本《王昭君》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上,一定是曹禺把刊有剧本的《人民文学》杂志赠给端木蕻良,读后作七绝赞扬。这是一帧极为典型的“文人书法”,有事件、有交流、有思考,是一个历史时空唯一的书写和表达,是文人之间的精神往来。这个时候,端木蕻良68岁,身体尚好,控笔能力较强,锋颖清爽、骨气深稳。端木蕻良致曹禺札赠给著名作家杜宣的诗札,是一首七律,还有一段较长的题跋,余味无穷。“交织光影幻奇多,半部红楼字未磨。纹绣嫦娥呼慧妹,石成青翠唤窑哥。情天恨海寻诗了,热酒烧鹅唤若何。退谷进山泉头水,自知冷暖自闻歌。和歇浦席上赠诗,奉杜宣兄大方家正之,端木蕻良。时序夏正鸡鸣之年,月属榴花正红之际,记于鲁戈邓林之室。”此札写于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情绪饱满,与文坛老友频繁见面,互赠诗书,赓续传统文人特有的情谊。端木蕻良致杜宣札这就是文人书法产生的背景,个性鲜明的书写,与陈情表意、读书著述有直接的关联。体现端木蕻良深厚书法修养的还有他的文稿《红楼梦年表》。为了写作《曹雪芹》,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份“年表“就是证明。他把曹雪芹的内外结构打开,以蝇头行楷记录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行状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情况。这是端木蕻良42岁所书,时值精力充沛的壮年,目光敏锐,指腕灵活,行笔从容,点画精准,“王圣教”遗韵清晰可感。由此可见,毛笔书写伴随着一位作家的日常工作。端木蕻良不会以书法家自居,但,他对中国书法的认知与感悟,又是当代书法家所不具备的。因此,我愿意喋喋不休地谈论现当代作家们的书法,试图在文人书写的过程中,看到中国书法的本质,看到自己的不足。没有读过端木蕻良谈论书法的文字,想必是他在西安碑林与萧红畅谈《圣教序》,使出浑身解数,疲惫至极,从此不再谈了吧。端木蕻良书《红楼梦年表》(节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