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红楼梦里小人物芳官唱响ldquo
TUhjnbcbe - 2020/12/8 16:37:00
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747051.html

细心的读者可能早就发现了,《红楼梦》里很多地方都有着汤显祖的身影。比如第十一回里,宁国府贾敬过生日,请了外面的戏班子来唱戏,王熙凤接过戏单来点了一出《还*》,就是汤显祖创作的,剧情是杜丽娘对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痴心相许,情伤至深而死,后来化为*魄寻找爱人,最终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而在第二十三回当中,宝玉和黛玉一起看完了《会真记》,而黛玉在回房的路上经过梨香院墙角外,听到十二官正在排练《牡丹亭》,被一句“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打动,又被一句“只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唱得“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正所谓“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尽侬心事”。

到了第六十三回,在宝玉的寿宴上,宝钗掣出了牡丹花的花签,于是让芳官唱支曲子助兴,“芳官只得细细地唱了一只《赏花时》‘翠凤翎毛扎帚,闲踏天门扫落花……’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1从芳官的《赏花时》说起

《赏花时》出自汤显祖名作之一《邯郸记》。熟悉文学或者戏曲的读者朋友应该都知道,《邯郸记》是“临川四梦”里的最后一梦,是汤显祖根据唐代小说家沈既济创作的《枕中记》改编而来。讲述的故事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卢生在邯郸旅店里暂住,却遇到了下凡吕洞宾度一人去代替何仙姑的扫花之役。于是吕洞宾就把神奇的磁枕给借给卢生,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美梦。在梦中,他娶了富家千金崔氏,崔氏用重金贿赂考官,使得卢生中了状元,随后博得了官职。虽然在任期内得罪了权臣,但因为卢生能够轻易化解重重危机,更加获得了皇帝对他的信任。谁知就在官场得意之时,突然被冤入狱,后来虽然沉冤得雪并官至高位,却因为享乐过度而一病不起。大限将至时,卢生叹一声“人生到此足矣”而溘然长逝。富贵梦中惊醒,卢生发现店小二烹煮的*粱饭还没熟透。一梦惊醒后的卢生经过吕洞宾的点化,突然顿悟了世事无常,于是跟随仙翁去往蓬莱山顶替何仙姑打扫落花去了。

在群芳云集的贺寿宴上,曹雪芹安排这一支《赏花时》作为开头曲目“助兴”,暗中揭示了人生的虚无缥缈以及群芳未来的命运无常。而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崔莺莺所唱出的第一支曲子也是《赏花时》:“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2《赏花时》解析

翠凤翎毛扎帚叉,闲为仙人扫落花。你看那风起玉尘砂,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你再休要剑斩*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你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

开头“翠凤”两句,说的是何仙姑在天门外打扫落花,用的扫帚是翠凤的翎毛扎成的;由于天界没有泥土尘沙,只有玉屑,所以“风起玉尘砂”;“门外即天涯”一句的出处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句“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感叹春光短暂,美好的景色转瞬即逝,辜负可惜;“剑斩*龙一线儿差”跟吕洞宾有关,《醒世恒言》里就有这一篇:他曾带着宝剑下山,师父嘱咐他说不要去找和尚寻衅滋事。结果吕洞宾忘了师父的教导,跟*龙禅师发生了冲突,被禅师打了头还收走了宝剑,最后是师父出面说情才把吕洞宾救了回来;“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一句是规劝吕洞宾莫要贪杯误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也能印证他十分喜欢饮酒;“错叫人留恨碧桃花”则是说何仙姑担心没有人能来接替她扫花的杂役,赶不上蟠桃宴了。

3《赏花时》与“群芳宴”

在群芳宴上,众姐妹行的酒令是“花签名”,芳官唱的助兴曲是《赏花时》,群芳所抽到的花签上又都各有判词,点出了她们“万艳同悲”的宿命。

在这次夜宴后不久,芳官就被逐出大观园,而后到水月庵出家做了尼姑,承担了清扫水月庵的杂务。仿佛就像是她做了一个美梦,来到贾府后,在宝玉的庇护下过了几天荣华富贵的好日子,谁知“雨打风吹散”,她最后出了家,进了尼姑庵。

联想《赏花时》,卢生*粱一梦,享尽了世间繁华与功名利禄,虽遇险境却也可以层层化解,虽遇冤情却可以沉冤得雪;谁知“荣华富贵终难守”,晚年忽逢大病,在离开人世前才发出了最后的感叹;然而梦中突然惊醒后,才知“一切终虚幻”,纵使荣华在身却也躲不过人世间最终的宿命,因此受了吕洞宾的度化,前往仙界,替何仙姑打扫落花去了。

这样一比照,芳官正似那被度化到仙界的尘世女子,曹公借由一曲《赏花时》,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点出“曲尽终需散”、“尘世游历终归一梦”,群芳无法逃过最后回归天庭的命运。

而在《红楼梦》第五回里,其实已早早透露了玄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在“薄命司”内取阅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以及“副册”,欣赏了新编制的《红楼梦》十二曲。在此之前,警幻仙子告诉他:这十二曲“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曲,反成嚼蜡矣。”其中最后一曲叫做“飞鸟各投林”,词是这样的:“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歌毕后,宝玉又听了副歌,警幻仙子看他“甚无趣味”,叹道:“痴儿竟尚未悟!”可见,宝玉其实一直是那个“红楼梦中人”,待到梦醒时分,为时已晚,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汤显祖和曹雪芹

细读《红楼梦》时,大家应该会有一个感觉:曹雪芹本人很喜欢汤显祖的作品。除了我们开篇时举到的例子,在第二十九回里,贾府众人在清虚观听戏,“一时贾珍上来回道:‘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贾母便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汉高祖斩蛇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点头道:‘倒是第二本?也还罢了。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这《南柯梦》也是“临川四梦”之一,可谓是“一觉*粱犹未熟,百年富贵已成空”。

按照清代演出神戏的惯例来看,一般都要点一些吉利的戏曲。而《南柯梦》偏偏是一出“凶戏”,讲的是主人公淳于棼曾任淮南*裨将,不想失了主帅之心,只得弃官回到家乡。一天喝醉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去往南柯郡为驸马并任职太守,*绩卓越,可是公主死后他就深陷险恶的环境当中,而他也因为放纵无度而被遣回故乡。淳于棼醒来后发现四周一切如故,余酒尚温,忽然悟出世态炎凉、荣华富贵其实不过南柯一梦,人生的本质无非是万象皆空。于是他度脱古槐树下的众蚁升天,立地成佛了。

像这样的戏,一般不适合在敬神的时候演出,而《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这三出戏连起来,正好是暗合了贾府从最开始的兴盛繁荣到盛极一时、再到凋残衰败的整个过程。

第三十六回里又写到宝玉想听《牡丹亭》,于是去找梨香院十二官里的龄官,央求她唱一曲“袅晴丝”,龄官不肯,宝玉被拒绝,非常扫兴。而这“袅晴丝”,是“惊梦”里杜丽娘的一段著名唱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表现的是杜丽娘触景生情的一幕:良辰美景的情境下,杜丽娘深感闺阁寂寞、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渴望。

而在第十八回里,元妃省亲时曾点过四出戏,其中两部都是汤显祖的名作。而脂砚斋在这四出戏的地方都给出了重要的批注:“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五十一回里依然有什么重要的情节设计。宝琴以自己所游历过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其中的《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就是分别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而立意的。蒲东寺是《西厢记》里一座虚构的普救寺,而《牡丹亭》中,杜丽娘抑郁成疾,去世后就葬在梅花观后边的梅树之下,书生柳梦梅在暂居梅花观时与杜丽娘的*魄相聚。作家端木蕻良就曾经点评过这一回:“曹雪芹在十首《怀古诗》里,以《西厢记》为二轴,以《牡丹亭》为压卷,也可见他对《西厢记》、《牡丹亭》心许之深、向往之重了!”

而《红楼梦》里,宝黛爱情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在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汤显祖所写的《牡丹亭》,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成为一部旷世杰作的原因之一。

对于汤显祖来说,“情”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力,一旦动情,则一往情深,则不能自拔,则动天地泣*神,则生死界限便可逾越因此死而复生。而《牡丹亭》本身就是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的一部作品。他对“情”的理解和情节设计给了曹雪芹重大的影响,而且《牡丹亭》中写“情”已经写到极致了,无可超越了,后面两部《南柯梦》和《邯郸记》就开始讲佛论道了。而《红楼梦》里也有空空道人,宝玉最后更是以出家为僧的方式结束了“红楼一梦”,可见汤显祖的三部名作可能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影响了曹雪芹和《红楼梦》。

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跟芳官的《赏花时》以及崔莺莺《赏花时》遥相呼应的,似乎是《红楼梦》里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前有“错叫人留恨碧桃花”,后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而黛玉则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达了自己对青春与生命匆匆流逝的伤感;而《牡丹亭·惊梦》里柳梦梅叹道:“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引出了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哀悲鸣。

南唐后主李煜曾经写过一阙《浪淘沙》来表达自己的亡国之恨,其中两句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里就暗指了南唐盛况早已不在,只剩下孑然一身在悠悠天地之间。梦境与现实交织、欢乐与愁恨错杂;梦中贪恋片刻欢愉,梦醒回归凄凉惨淡。如此的悲苦之情,通过落花、流水、春去进行白描,既烘托了“别时容易见时难”的伤痛,又预示了亡国之后自己的命运也终将走向人生的归结。再看《西厢记》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仿佛突然明白了黛玉在听到这一句时,为何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黛玉原本是绛珠仙草,不属于尘世,以书为骨以诗为*。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里,黛玉和湘云联诗,湘云给了一句“寒塘渡鹤影”,而黛玉则以“冷月葬诗*”来接。这时,妙玉突然出现了,制止了二人继续联诗,说“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做。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弄的堆砌牵强。”而“冷月葬诗*”不就是黛玉自己的命运写照吗?无论是春红、落花、流水、光阴、春去,都代表了一种惆怅的情怀,亘古无解:一旦时间逝去了,就再也不会流转回还,就好像黛玉年轻的生命,因为病痛而渐渐枯竭直到逝去一样,只留下“人生长恨水长东”。

6虚实并行

《红楼梦》开篇以贾雨村、甄士隐先行出场,暗合了将真事隐去不提,而用假语村言来讲述出来,正所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芳官在群芳夜宴时吟唱《赏花时》,看似是“虚幻”的神仙扫落花,实际是麝月掣出的花签“开到荼蘼花事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芳官姓花,与花袭人是同姓。虚虚实实之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花姓女子在这一晚的平行和交织。

芳官吟唱《赏花时》里有“扫落花”和“留恨碧桃花”;袭人掣出的桃花签上写着“桃红又是一年春”“飞花逐水流”。表面上看,现实当中好似“桃红又是一年春”的美好期盼和愿景,而“虚幻”的神话之中,只剩下没有赶上美景而不得不“扫花落”、“留恨碧桃花”。袭人掣出花签后,需要“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于是探春,宝钗,香菱,晴雯,黛玉都陪饮了,最后芳官说自己也姓花,于是也陪饮了一杯。此刻就显出了二人的交织后留下的凄凉苦楚:“留恨碧桃花”与“飞花逐水流”。而这本来就是对贾府盛极而衰的命运预示。

而请芳官唱《赏花时》的宝钗掣出的花签是牡丹,花签上还题着“艳冠群芳”四个字和一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的《牡丹花》一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叫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所以,“虚幻”之中,看似“艳冠群芳”荣华一生;现实里,黛玉掣出的花签正好就是“芙蓉”,一句“芙蓉何处避芳尘”却暗指黛玉的最终命运——“辜负秾华过此身”,揭示了黛玉今后必定与宝玉缘尽,她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也就是《终身误》里所诉说的:“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繁华皆成空,醒来方知是梦。

一曲《赏花时》,道尽无限哀与痛。

细品这红楼,却偏只剩下万事皆空。

由芳官这个小人物所引出的一系列事件,平淡里藏着玄机;而她所吟唱的一支《赏花时》,也暗合着多少人的命运。只能叹:终是意难平,流水落红去匆匆!

旅足巷

请鼓励一下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楼梦里小人物芳官唱响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