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玩物丧志格物致知王夫之
金铺绣帐曹雪芹铁门槛端木旧藏
隐藏在《王夫之与曹雪芹》一文中的收藏感悟
发现小说《曹雪芹》里的端木旧藏!
“玩物丧志”——这是端木晚年在文章里对自己收藏经历的自嘲。他说在运动不断的岁月里,每次生活小组会上总有“玩物丧志”一条待他作检查,而这一固“癖”,直至晚年走不动了,仍改不掉。到底这位从小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的左翼大作家有多“玩物丧志”?长期以来外人无从知晓,即使阅读他的小说杂文,这位低调的作家也很少透露。
广东崇正拍卖的红楼旧梦专场已历两期,让世人发现端木不仅富藏书画,而且坐拥书城。喜藏书画,此乃风雅之习,庋藏累万,这是好学之资,何“玩物丧志”之有?年红楼旧梦将再度登场,此次分享的端木旧藏种类更加丰富,除了书画碑帖,还包括金石、瓷器、砚墨、竹木、古玉、古钱等各类奇巧珍玩共三百余件。端木“玩物”的痂癖之深,于此可见一斑。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乾隆粉彩皮球花纹盘一对
“玩物丧志”,语出《尚书》。自三代以来,人们就懂得引以为戒。其后老子倡无欲,孔子曰固穷,墨子讲崇俭,颜子则身体力行,箪食瓢饮。而奇技淫巧,车马服玩,总被认为隐藏着覆亡之机。到了宋代,玩物出现两大极端,一是徽宗耽湎玩好,以致社稷倾覆,北狩不返。与此同时,随着金石之学兴起,南宋时,《大学》的一句“致知在格物”被理学家们强调出来。同样有个“物”字,当玩物变为格物,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明清两代,收藏好古之风遍及帝王百姓,格物致知既为玩物者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也极大地推动着学术的发展。在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资源的古代,学者宿儒欲从事学问,皆依赖自家收藏。所以清代以来著名的大学者,大多首先得是大藏家。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竹雕松下高士图笔筒、竹雕玉兰杯
玩物是人的本性,格物则是玩物的升华。玩物既可令人汩于嗜欲,亦能激发起人们无尽的求知欲望,不断探索未知。端木的收藏,亦不免是因玩物而起。玩物之癖出自端木祖上几代的传统。他的曾祖父和父亲就非常喜欢收藏古籍古玩。端木从小耳濡目染,年青时便笃好藏书。新中国后端木定居北京,更是爱好广泛,玩物不倦。
端木热衷玩物,是他自己承认的。虽然他作风低调,但在文集中还是略有透露。他在文章中常自称有砚癖”、“书癖”,又如《石头记胜》一文中,说自己“野趣痴迷”,“对于石头瓦片,我是生有偏爱”,每逢参观名胜,都爱眼睛盯着地上搜寻,看有没断瓦残迹可以捡拾。而《记竹刻艺术家徐孝穆》里,则穿插透露自己对竹刻艺术的喜爱和收藏竹器扇骨的经历。
所以对于“玩物”的“罪名”,端木是大方承认的,但他同时又强调自己“并没有丧志”。(《砚癖》第七卷,第页)那么,端木是怎么利用收藏、理解玩物的呢?他从未专门叙述。如今钩沉他的文字,还是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晚年的一篇重要文章《王夫之与曹雪芹》,引用了王夫之的一段话,从一个侧面总结了他一生收藏格物的感悟。
隐藏在《王夫之与曹雪芹》一文中的收藏感悟
这篇文章是端木晚年的作品,登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年第4期。文章发表时,端木已与世长辞。文章内,端木尝试利用对王夫之说过的一段话来理解《红楼梦》中关于“铁门槛”的隐喻: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绣帐,寓意则灵。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槛。
这段话,出自王夫之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原文中,两句话并非相连,不过是端木读了很有感悟,于是撮成了一段。他对这段话如是理解:
我国有个传统,从伯牙、陶潜、王维、林和靖……一直都在讴歌第一自然,而对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齐云”、“落星”、“井干”、“丽焦”都一律看不上眼。而王夫之则认为“金铺绣帐”也同“烟云泉石”一样“寓意则灵”,可见他能重视人创造的第二自然。只要经过人的思想感情意志,“金铺绣帐”也就会拥有灵气,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则是自立铁门槛,作茧自缚。
端木认为王夫之的话解决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融合一致的问题。“烟云泉石,花鸟苔林”是第一自然,代表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经过人类的寓意,第一自然的“烟云泉石、花鸟苔林”,才会赋予美的意义,不然的话,只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第二自然的“金铺绣帐”,则表示人类创造的各种美好事物,既来自人们对第一自然寓意,也来自对第一自然的加工创造。美好的事物,人们懂得欣赏,才会升华出灵气,“提供给艺术家以无尽的、可供自由摄取的素质”。“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指人生经历和认识的局限,就像一座难以踏过的门槛,个人的力量,无法穷尽所有知识,更无法预知未来,只有在认识的过程中自我升华,才能不断踏宽与铁门槛的距离,获得更广阔的思考和创作空间。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民国竹雕十二地支钮印章一组
端木的议论,不正是在讨论收藏吗。“金铺绣帐”,不正是指的是各类奇巧珍玩吗。端木说,“很多文艺家,能体会到烟云泉石、花鸟苔林的自然美,而对金铺绣帐则加以鄙视,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即是在说,自古以来,人们总或多或少,视奇巧珍玩为伐性之斧,不若烟云泉石,可以养性修身。诚然,如果“金铺绣帐”只用来满足耳目之欲,则很易沦为玩物丧志,被限死在铁门槛内。端木则对于“金铺绣帐”表示肯定,强调“寓意则灵”,如果玩物能升华到格物,继而致其知,实现认识层次上质的飞越,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端木蕻良《日知日录》有关玉器的考证端木自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居北京后更加痴迷,然而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坚持不懈地利用所藏格物致知,尝试踏破铁门槛的局限。年轻时已成为知名作家的端木,从未放弃学习积累,他留下的私人笔记《日知日录》就是最好证明。笔记里的漫漫文字,除了每日的阅读摘抄,还有大量研究瓷杂、古玉、碑帖、钱币的心得。其中许多的物件,如今可知都来自他个人收藏。
端木从藏品中获得知识和灵感,又会不断反馈到文字作品当中。所以端木直到晚年仍能笔耕不辍,活跃于文坛,如今随意翻阅他晚年所写的杂文,都能感受到这位作家不仅善于文辞,而且还知识渊博。这一切既来自端木大半生的好学不倦,也来自他真正理解收藏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曹雪芹》中的端木旧藏
端木蕻良著《曹雪芹》小说《曹雪芹》是端木晚年投入了巨大精力撰写的历史小说。端木热衷于红学研究,作为文学家,他把自己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心得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今当我们看到端木的旧藏,会惊奇地发现一些小说里提到的情节和物件,原来都可在藏品中找到影迹。由此可见,端木发挥王夫之“金铺绣帐,寓意则灵”的道理,其实正正来自他个人的创作经历。在此聊举数例,让读者可以图文并茂地来感受收藏是如何“提供给艺术家以无尽的、可供自由摄取的素质”的。玩物不丧志,而致知在格物。一小说中关于*市的描写来自端木的亲身经历端木夫人钟耀群回忆说:端木很早以前就喜欢收藏文物,这是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和老舍在一起,这种兴趣更加浓厚了。在那运动不断的年代,他要不就开会,要不就检讨,挨整挨批,也没有地方去,就去逛*市……陈迩东、肖乃吉是端木逛*市的同伴。一有空就去这种地方,看到什么,只要是真品,又喜欢,就往家买。——《锺耀群谈端木蕻良家事》,第页
王羽仪画、端木蕻良题诗《旧京风俗百图》
崇文门外的“小市”,也叫“*市”。天没有亮,摊子就摆满得一处紧挨一处。每个地摊都点着一盏半明半暗的油灯。珍珠、玛瑙、象牙、犀角、古钱、书画、牙签、银甲、愈凤镯、醒酒石、扇骨、鞋拔……奇巧珍杂,真假难分。天刚转亮,就散市了。这“*市”上的东西,有的是来路不明,成了偷盗扒手销赃的地方。有的是仿造高门大第的名贵器物,作价时,故作惊慌之状,说明时,似有难言之隐,忍泪割舍,欲售还留,终于卖定……实在是假中之假,半文不值。——《曹雪芹》上卷,第二章,第10页二端木藏有一枚珍贵的道光模子钱,大概为了契合曹雪芹的时代,改成了“康熙通宝”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道光通宝”背“宝源”内廷母钱“别走!给我石头!”说着,顺手从锦囊里摸出一个铜钱来给她。这是一个亮晶晶的刻着“康熙通宝”四个字的模子钱。——《曹雪芹》上卷,第九章,第99页三端木藏有四个雕工精美的匏器,并附有两个绣花锦囊,与小说所写甚合。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匏器一组四件
他(福寿)定睛向书本上看那落下的东西,原来是个蛐蛐葫芦。外面罩着蓝缎子绣花锦套,锦套上面还绣着四个鸭青色的字儿:“金声玉振”。锦套里的葫芦已经滑出一半儿来。葫芦的象牙盖儿,早已落在一旁,跌成两半。有两只蛐蛐儿都跑了出来,在书桌上跳来跳去。——《曹雪芹》上卷,第十五章,第页四端木旧藏中有一对剔红牡丹纹盏托,与小说描述的完全一致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地剔红牡丹纹盏托一对
这时,亭内茶几前都坐满了。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套成化蓝花盖碗,花色淡雅,花式各异。下边茶托,是雕花剔红:一朵盛开的莲花,中间形成一个包心空圈圈,盖碗就嵌放在这圆圈上面。莲花下面又有一寸多高形如倒喇叭的圆座,方在矮矮的、溜明锃亮的紫檀茶几上,衬着倒影,真个是恰到好处!——《曹雪芹》上卷,第十八章,第页五端木所藏的古玉器种类丰富,许多在《日知日录》内有详细考证,其中的玉琫和玉珌,与小说描述颇为一致。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汉玉首、玉格、玉珌、玉璏一组四件他从身上取出一套出土的古剑玉剑琫、剑珌,双手轻拿轻放地摆在矮几儿上,然后打扫了嗓子,赞叹起这套东西如何了不得……“这两件宝贝是全套的。本来是尹大人在拦江潮时,一条大鲤鱼,衔着一口宝剑,浮了上来。大家收到宝剑,一看,剑上还刻着古越王勾践之剑的篆字。可惜,那剑因为年头儿太久了,经不起江水浸泡,到手已然酥碎,只剩下这剑琫和剑珌,还完好如新。你们看:这血沁,这土斑,真是越看越逗人喜爱,越看越觉得宝贵……”——《曹雪芹》上卷,第二十一章,第页六端木好弄笔墨,藏有文房墨多方,故小说中借人物之口品谈各家制墨,想必也是来源于他生活的经验。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文房墨一组八锭丈夫接着道:“……比如卖墨卖笔的老客,就会特制好笔,送给当地名诗人、名书家,只要这些人嘴上一提到谁家的笔好用,谁家的墨制得精,这生意就站住了。京里得钱倒容易,就是没我们的份儿。又比如,曹素功家的墨,也不一定比胡开文的好,但是因为江宁织造曹寅用得称心,给皇帝一上贡,这就抬起来了,哄起来了!再加两家又同姓一个曹字,曹素功的墨就分外吃香啦。”——《曹雪芹》中卷,第三十八章,第页七端木藏有战国至西汉的玉璧、玉环、玉瑗多枚,小说中曹霑把玩的玉环,很可能也来自他旧藏。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玉兽面纹环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白玉龙纹环
曹霑……却见另一层内陈列许多古玉。有一个玉环,放在一个锦缎匣子里,曹霑拿起来细看,这环整个雕琢成一个鸟的样儿……这是作什么用的呢?——《曹雪芹》中卷,第四十七章,第页八陈鸣远,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名远,字鸣远,江苏宜兴人。他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既继承了明代紫砂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风格,又发展了精巧高雅的仿生造型技艺,所制茶具、雅玩,无不精美绝伦,受世人珍爱。端木旧藏中即有陈鸣远制紫砂核桃、菱角、栗子一组,惟妙惟肖。
广东崇正秋拍拍品Lot
清陈鸣远制紫砂核桃、菱角、栗子一组三件……唯独曹霑送了陈鸣远手捏的石榴、花生、栗子、菱角和莲子等全套巧活儿。他是存心和四格格逗乐的。——《曹雪芹》中卷,第五十八章,第页
更多秋拍精品,请留意本号后续推文红楼旧梦·端木蕻良旧藏(三)
书画、印章
“我当为君作画一世”:齐白石平生知己No.1郭人漳
书画
友朋之恩,声名之始:齐白石绕不开的一个人
综合
端木蕻良:我和我的收藏
器物
郭则沄藏王庆云《兰亭序》砚小考
中国书画
近现代
齐白石
齐白石有多偏爱女弟子?
徐悲鸿
曾有那么一刻,壮志满怀的徐悲鸿想在漓江边当一个“阳朔天民”
李可染
李可染《雨中漓江》惊艳亮相
林风眠
林风眠就是“宝莲灯”里劈山救母的沉香
张大千张大千最长家书引出的惨痛往事张大千
大风堂忆往:难兄难弟皆神仙
沈尹默、白蕉
“鉴湖之风”和“兰亭之竹”?
古代
李鸿章、何绍基、王文韶等四十九位名人跋王诘《乞士图》
董其昌
董其昌与陈继儒:那些啸歌泖桥的闪闪发光的日子
攻略:秋游专列:特别的画献给特别的你大咖云集的名人上款专题大咖云集的名人上款专题(二)岭南:细研朱墨尽写岭南春关山月、黎雄才笔下的百媚江山名家旧藏
介之藏画首次释出!周介之藏书画剧透古器物十三行巨富叶氏家族藏最大尺寸仲尼式古琴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林风眠:最忆西湖,那一水的荷塘
美的“重量”——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
古籍曾疑为“在港遗失”的柳亚子《图南集》原稿来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