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商人重利轻离别」说起(原创)作者:唐唐怪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做《琵琶行》,其中有两句诗文是这样写的: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商人把金钱利益看的很重,把夫妻的离别看的很轻,经常让琵琶女独守空房。为了去浮梁买茶赚钱,把琵琶女单独留在九江。浮梁是个县名,是我国瓷都之源,也被称为茶叶之都。据历史记载,从汉代起就有僧人在浮梁种植和采摘茶叶了。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位书法家云游四海,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说自己对江西浮梁有特殊的感情。那天我们酒后,他提笔为我写了一幅「浮梁一梦,琵琶物语」的草书书法,笔记凝重,极其有利,笔锋有拉枯摧朽之力,而墨色浓淡,又由浓到淡,空洞至极,就像用石头敲击枯朽的树干,发出的空洞之感。琵琶物语,实际上是来自于于乐曲《琵琶行》中的: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句子。我认为,这位书法家大概是路过浮梁,有听到过《琵琶行》这首乐曲,而产生的一种心境的描写吧。后来我才得知,他太太几年前去世了。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但是只是意会,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各种滋味,只能个人体会。在古代,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利的情况下。商人,为了讨生活,他们往往都是一别经年,置父母娇妻于不顾的。所以,在当时,一般人家的女子多不愿嫁入商家,怕的就是这种常年分别的辛苦与辛酸。如果有哪家女子想嫁入商家,都会收到来自父母亲人的忠告,那样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正所谓“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那意思就是,是说做十年的夫妻,妻子要独守九年的空房间,做一辈子的夫妻,两个人真正的生活在一起的才有短短的三四年。而这句诗也被后世误解多年,本意并不是说商人只在乎利益,而不在乎感情。而是讲出了商人这一职业的无奈,为了经营,只能背井离家(古时候的商人,多以买卖为主,南货北卖,四海奔走是职业的最低标准)对此,我深有感觉。离开故乡已经两年了,经常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总不能说这样是追逐名利,而忘记故乡的父母吧。如果写成诗,或许就是:文人重名誉,千里不思乡吧。关于中国商人,还有一个千古冤案。无奸不商——这样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商人多奸诈之徒。也有类似情况,生活中缺斤短两,坐地起价、掺杂掺假等等,都是体现出一种商人的奸诈。其实在历史上,却不是这个意思,真实意思反而是用来赞美商人的。在历史上,无奸不商最开始并不是这样书写的,而是“无尖不商”。无尖不商出自于古代量米的量器。古时候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说简单了,就和现在去买东西的时候,老板多给加一点东西。于是,就有“无尖不商”这个说法。据说,“无尖不商”还和财神爷赵公明有关。有一个小故事,赵公明早年开粮行做生意,他卖粮食的时候,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说是无尖不商。这里的商是动词,是交易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把米堆得尖尖的,他就不卖。也正是这个缘故,老百姓都认为赵公明是一个诚信的商人,后来人们便把赵公明当成财神爷供奉。那么,为什么一个赞美商人诚信的词语会变成一个说商人奸诈的无奸不商呢?在封建社会时期,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商人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人,如“士农工商”这个词。为了贬低商人,便使得无尖不商向无奸不商转变了。从无奸不商到无奸不商,是事物在变化,虽然是从好到坏的变化。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决定的,这一条在文化上也是适用的,在学术上属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范畴。文化现象一样是由环境决定,比如说闽南人吃面线糊,北京人吃炸酱面的文化现象,正是由于南方的条件适合种植水稻而北方则是种植小麦决定。对于商人而言,有些朝代还专门规定,商人只能穿粗布,不可服丝绸。比如汉高祖八年就曾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罽。规定商人不能穿带有图案花纹的细绫细葛料子制作的衣服,换句话说只能穿没有花纹的低质量的服装。明太祖朱元璋对农民与商人的服饰有严格的不同规定。农夫的衣服可以用绸、纱、绢、布来做,商人只能用绢、布,而不得衣绸、纱之服,如果农民家里有一个人做买卖,全家的衣着就跌入商人的行列,不能再用绸纱做料子了。在大明朝嘉靖年间,南京织造局司下的商人,被称为红顶商人,虽然掌握着整个江南的桑树种植、蚕丝收集、江南制造,但是在官员面前,虽然为官员准备了最好的西湖龙井,自己只能喝白开水,穿粗部衣。电视剧《大明王朝》中,司礼监的太监就因此嘲笑他,坐拥西湖龙井,却只喝白水。织着世界上最好的布料,却只能穿粗布。可悲啊!古代的商人们真的是很可悲,他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虽然积攒了财富,但是,丢掉了尊严,就是人们所说的:富而不贵。从这一点了,也影响了商人的择偶。由于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以,人们一直遵循着平安是福的生活理想,哪怕日子过得再苦,只要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就是天大的幸福。所以,孔子就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家才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而商人的工作就是东奔西走,与当时的封建礼教的思想,也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这个职业也是不招人待见的。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商人改叫企业家了,他们的地位与古代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成功的商人,早已成为追求幸福人生的年轻女性的围猎对象了。这也正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称呼似乎不够严谨。企业家是个很宽泛的词语,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财富取之于民,应该用之于民。积攒财富而不施善四海的,不能算企业家,只能是小老板,暴发户。而像蚂蚱金服这样的企业,太高太大,咱们看不清,也弄不懂。我只是觉得,金融这种倒腾钱的事情,对老百姓,百害无一利。倒腾钱,也算企业家?有个哲学家说的很对,搞*治的是扒开内衣看肉,搞金融的是扒开肉看内衣。优秀的企业家,古代以来就有之。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代表人物当属陶朱公,他春秋末期人,即历史上的范蠡。范蠡因为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而名垂史册。功成名就之后,他化名姓为鸱夷子皮,泛舟五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其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他曾被称为历史上弃*从商的鼻祖和功成身退、下海经商的成功典范。《史记》中记载: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几千年来,他已成为从商之人效仿的楷模。后人称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做生意的商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为「财神」。历史上还有一位商人,叫端木自贡。他能言善辩,是中国最早被称为儒商的商人。端木字: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尊为儒商鼻祖。在孔门十哲中以能言善辩闻名于世。同时,他精明强干,办事通达,善于经商,曾经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做生意,积累财富以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少有的商界奇才、致富能人。据说,他曾自费乘着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颇有纵横家的风范。当年孔子东游时所费财资,也全部为子贡所出。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才能的人)。后世所传“端木遗风”,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风气,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正好最近正在读南怀瑾的《南怀瑾说参同契》,里面有说到,孔子的学问,很多基于老子的学术。而孔子对老子,十分尊重。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子是什么样的。孔子想了想,说,我见过鱼在水里游,也见过走兽在地上行走。但是没有见过龙,在云雾中穿行。我想,老子应该就是像龙一样的人吧。对于龙,中国人最多的描述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表现他的伟大,这样才能表现出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审美。现在很多绘画,动画,或者雕塑,都是一整条龙齐整整的呈现出来,少了含蓄之美,少了隐喻之美。龙的神气荡然无存,一条条龙被搞的像神龙刺身,直像拿起筷子,来一块。我个人很尊重的一位企业家是盛宣怀,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上学的时候课本上,历史书上,都学过关于他的文章。我后来专门读了他的传记:盛宣怀,秀才出身,原为李鸿章幕僚,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他负责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通过开厂办厂,他的家族聚集了大量财富,经统计其财富高达万余两银圆。盛宣怀还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分别是: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民族企业家,真的是民族的脊梁。我想了想,钢哥虽然批评了我,但是他是一位企业家,有责任和担当的企业家,在某些时候还能坚持和追求真理。有博爱的胸怀。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昨天钢哥批评我,说我们电影圈产能过盛。之前冯小刚导演也说过,中国每年产出部电影,部都是垃圾。这样的现象,真的让人担忧。我昨天一夜都在反思,为什么自己是那二千九百分之一,而不在那百分之一里。一晚上想了很多,想来想去,还是要坚持,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坚持到底,直到从二千九百分之一中走出来,走到那百分之一中去。国家宗教局原局长叶小文说:真正的儒商将是人类未来的脊梁。我想,人类未来的脊梁,不应该只是儒商。文化人,也是应该承担起一部分的。唐唐怪的月氏国
没有君子不养文人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