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青岛
邵嘉宁
吾爱吾的家乡青岛,它座落在胶东半岛上,东南部被渤海环绕着。家乡山东,面积虽然不大,但这里美丽富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才辈出。“莫道游人爱汇泉,一湾海水抱远山,观海亭中凭阑坐,满眼波光满眼帆。潮声笑语同时响,夏来青岛罩绿纱”。游人情绪高昂,迈着轻快的步伐,悠悠地唱着。每一个来青岛游玩的人都会被这独特的风光折服。
我记忆中的青岛是这样的: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飘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的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栈桥,去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过清明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绮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踯躅在山坡下的“山踯躅”,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薰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游泳,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
但是等秋风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水牛的叫声,人说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
作为生在青岛、长在青岛的青岛人,最了解的便是青岛的文化不同于内地的文化,青岛人接受的文化熏陶当然也不同于内地人。所以,当青岛人漫步内地城市街头,或穿梭于机场车站码头时,总能很快就可以从熙攘的人流中,分辨出与其相同的乡音和相同的表情,即便是他(她)讲着一口流利的“青普”。文化造就了性格,文化培养了气质。如鲠在喉且又不吐不快的感觉。经常会遇到此类情况——在人群当中,总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和习以为常的表情,如果用乡音问询其何方人氏,对方肯定会面露喜色,然后很自信的回答——是啊,我是青岛人
青岛,别称岛城、琴岛、胶澳,中国道教发祥地。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青岛是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帆船之都,亚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都”、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中国品牌之都。
每当有人问及自己的家乡时,我处于本能都要自我夸赞一番。尽管由于家乡确实并不出名,但家乡在我的心目中始终是最美好的。我离家有千里之遥,但是心是和家乡息息相通的,青岛的别具一格恰如那片广阔无垠的湛蓝,容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滔滔激流和潺潺细水;恰如她音乐之城的美誉,演绎着一曲富有现代韵律的社会发展的交响乐章。现如今家乡各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每个在外游子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