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冬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出版专著、编著五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重大专项项目等多项,参与教育部重点规划项目等两项,在《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熟悉的”、“不熟悉的”与当下的长篇小说写作——刘庆《唇典》读后
赵冬梅
内容摘要:在刘庆的《唇典》中,有着诸多在当下长篇小说创作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元素,如史诗性架构;以某地方/家族为切入点的叙述角度;以一个特异之人为主人公、有时还充当叙述者的叙事手法;神话、传说等带来的神秘或魔幻色彩;与现代性的遭遇等。作为一部涵容量极大的作品,由于描写对象、选取角度、叙事侧重、写作风格等的差异,《唇典》还有着诸多看似“熟悉”中的“不熟悉”,如被论者所称道的元气充沛的野性东北书写;在新历史主义以降“告别革命”、“拆解崇高”的语境下,对东北抗日联*正面描写的宏大叙事等。这些于当下文学创作中因稀缺而变得“不熟悉”的质素,提醒我们需重新审视当代的文学资源,也给文学批评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必要的反思。
关键词:《唇典》长篇小说“熟悉的”“不熟悉的”
如果不是因为获了香港浸会大学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的首奖,在每年出版的近万本长篇小说中,极有可能并不会有人注意到刘庆的《唇典》。这基于一种阅读惯性,即使是专业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也只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