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本朝,年生,西南大学二级教授,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重庆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等。全国*协第十二届、十三届*协委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制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等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支持计划项目等8项。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三等奖,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本朝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经典的《呼兰河传》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魅力。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精神创伤和情感记忆,体现了饶有意味的本土化情结。萧红的呼兰河及其童年生活既是她小说写作的根据地,也是其精神扎根的地方,还是她的审美风格的语言之家。它孕育了小说的独特作法,注重细节雕琢、场景编织和情绪渗透,以简洁的口语化实现语言表达的本真和自然,显示小说的诗性和哲学。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本土化问题;《呼兰河传》
对文学研究而言,需要在材料的发掘,观念的创新和文本重读里不断开拓出新视野、新方法。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曾提出过“走向世界”的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提出过“重写文学史”。在研究观念上,也提出了“现代化”“现代性”“文学制度”和“民国文学”等观念。研究方法上继承“社会历史研究”和“审美研究”,又探索“文化研究”和“文本细读”,再提出“回到历史”“文史互证”等。今天我们提出“本土化”概念,将“本土化”命题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很有意味的事件。到底它能释放多大的阐释力,如何处理它与“现代性”和全球化概念的关系,以及与民族传统的分界,都值得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