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的张家大院,原名张廼莹。在萧红9岁时,她的生母不幸染上霍乱去世,父亲张廷举很快在当年续弦。
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来外祖父给她改名叫张乃莹,萧红是她后来的笔名。15岁时,萧红在本县的高级小学里毕业了,因为县里没有中学,她的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同学都到百里之外的省城哈尔滨去上中学,可她的父亲重男轻女,当她提出此一要求时,却被父亲骂了一阵,说什么也不让她走出家门,并且说:“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还上什么中学、大学,有什么用!早晚还不是人家的人!”可萧红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她扬言:如果不让她到哈尔滨去上中学,她就到修道院里去当修女,或到姑子庵里去当尼姑!就这样,经过斗争,她才被允许到哈尔滨女子中学去读书。
在初中一年时,父亲给萧红订了亲,男方的家长过去是东省特区的一个"统领",未婚夫汪恩甲是滨江小学教员。年7月,萧红初中毕业,想继续升学。但父亲却叫她结婚,并给了一笔钱买嫁妆。萧红想,一旦结婚,则无法继续念书,但父亲很顽固,他决定的事是不容易商量的。萧红不便公开反对,于是偷偷跟表兄陆振舜乘车去北平,入北平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经济,萧红不得不于年1月返回呼兰。
萧红到北平读书这一大胆举动,遭到家里、亲戚、邻居的白眼和讥讽,萧红难以容忍,同年10月,毅然逃出家门,只身来到哈尔滨。萧红出走后,父亲大为恼火,认为给他丢了面子,宣称"开除她的祖籍”。汪恩甲得知萧红和家庭闹翻,找到萧红,将萧红骗到道外东兴旅馆,与她同居了。
年2月哈尔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而汪恩甲说回家取钱,则一去不复返。萧红怀有身孕,困在旅馆。萧红给《国际协报》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同居,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了创作生涯。年年底,写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
萧红和萧*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她产下了一个女婴,这是她和汪恩甲的女儿,因为无力抚养,萧红又患着病,所以把孩子送给了别人。
他们住在一座白俄开设的旅店里。萧*是东北讲武堂毕业,学过武术,为了增加总收入,他收了一个学习武术的年青人。这个年青人的父亲是哈尔滨路警处的处长,靠他的帮助,他们终于离开旅店找到了住处。
为了生存,萧*除教武术之外,又努力写稿,送到报社挣点稿费补贴生活费用。萧*对萧红说:“你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不把你的所见、所闻、所历写出来呢?”在萧*的鼓励下,萧红写成了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之死》。随后,他们创办了刊物,成立了剧社,以文艺为武器,参加了反满抗日的行列。
这时,萧*出版了他的文集《跋涉》,在东北引起轰动。但《跋涉》的出版给萧*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不幸。当时东北已是日本人的天下,东三省早巳变成了“满洲国”,日本人哪里能容得下与他们唱反调的《跋涉》,于是下令禁止这本书的发行,并对萧*和萧红加以监视。二萧预感到他们不幸的日子即将到来,于是在年6月,他们偷偷踏上了从大连开往青岛的航船。从此,他们离开了这块原是他们的家乡,今天却成为异国的土地。
博爱的萧*总是对身边的女孩不吝施放。二人为此有过争吵。但是,两个人最终选择和平分手,萧红去了香港。
端木是早就崇拜和仰慕萧红的追求者之一。端木给了萧红一个隆重的婚礼。这也是萧红和她的3个男人的唯一一个婚礼。可惜婚礼并不能让爱情长远。来到香港的他们,感情还是不免出现了裂痕。两人在一起时遇上战乱,端木蕻良为了逃命,就将萧红托付给一个友人照顾,自己就先走了。
四处流离的生活加上长期的抽烟习惯,萧红病倒了。
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占香港、九龙。年1月,萧红病重,医院治疗,庸医误诊为喉瘤。开刀手术,根本没有瘤子,加重了病情。1月18日,医院,确诊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此时萧红已不能说话,在纸上写到:“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医院为日*占领,萧红被从病床上赶走。处在危险期的萧红,那堪如此折磨,第二天便离开人世,年仅31岁。
萧红曾经无限悲凉地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由于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