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纳德,本名张久明,年出生于海城耿庄镇侯家屯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新诗学会常务理事、鞍山市文联委员。曾出资主编诗歌刊物《诗城》,主编《平民诗钞》、《千华诗韵》、《临溟涛声》(荣获辽宁省鞍山市“五个一工程”奖)、《圣洁的母爱》、《红丝带诗集》和歌曲集《爱心和旋》、《红丝带歌集》。著有诗集《苍凉情怀》和长篇叙事诗《英雄的交响》。
五岳,系中华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阴阳等诸家而形成,五岳的思想是糅合了商代以来的四方神,以及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而形成的山岳崇拜。五岳,是封建时代帝王加封的。《史记集解》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帝王们为“报天之功”,便以雄伟险峻的大山为祥瑞,在颠顶上架设祭坛,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的理论起源于战国时的齐鲁,秦始皇第一个在泰山举行大规模的封禅仪式。由于古代帝王的附会把五岳当成群神所居之地,可在诸山封禅,祭祀盛典,所以,继秦之后,又有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则尊五岳为天神,但传说中尧舜时即已有五岳之说。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五岳始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共存。至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佛、道共尊的格局,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为主,成为中国道教中心。千山风光为什么诺大的中国,名山很多,却只独尊五岳呢?譬如峨媚山、*山、庐山,还有我们的干山,却为何没有被称为六岳、七岳、八岳呢?原来历代帝王是以五行观念和巡猎封禅相结合,所以只能分封五岳。五行系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日常习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与多样性的统一,遂产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克,意味着相互排斥,如水胜火,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五岳按五行之说分布五方,即东、西、南、北、中,寓意广袤的中华大地,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显然,五岳不是我国最高峻的山岭,但都耸立在平原和盆地上,便显得格外地突兀与险峻。千百年来,皇帝在此祭祀,僧道在此修行诵经,善男信女在此烧香许愿,名人雅士在此吟风弄月,赋诗作画,为五岳留下很多的人文遗迹,使五岳蜚声天下。然而今天,大家来点检一下我们的家乡山——东北四大名山之首的千山,仍不失为释、道、儒三教同源的皇家名山,径可与五岳媲美,且丝毫也不逊色,这绝不是敝帚自珍的呓语或狂言。明代监察御使,大才子四川人程启充在游览千山时猛吃一惊,他没有料到,在远离中原地带的关东,竟然有这般美丽的秀山,于是他在《游千山记》中写到:“千山,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其博厚过之,僻在东服,高人词客好奇探讨,不一至焉……这是四百多年前古人先贤的论定,而时至今日科技猛进,交通发达,无论海上、陆上、空中,均可朝发夕至,早已没了关外僻壤之说。因而为此振笔撰述——《皇家名山当与五岳论衡》,让天下人知晓。千山风光
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俏,无寺不古,无处不幽。尤是佛道两教共处一山,九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于千朵莲花峰峦中,形成东北最大的宗教聚集地、名闻遐迩的“东北祈福第一山”。对比之下,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米,而千山仙人台只有.米。然而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人台传说中常有仙人来。况且千山属长白山余脉,在沿长白主峰南下的山势中,凸兀千朵莲花,这正是造物的天工巧设,增之一寸则嫌高,去之一寸则嫌矮。站在仙人台上恰好可以远眺渤海之浪涛,平添一份豪情雅致。泰山有秦皇躲避风雨而封五大夫松之说,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是为唐皇李世民游历千山佛头山(今五佛顶)时口占:“名曰佛头山,无佛立山颠。何不请佛至,正名实佛山。”皇帝的诗语即是金口御封。无佛听为五佛,实佛误为石佛。遂凿五尊石佛于山颠,得名五佛顶。以五松对五佛,这绝非数字巧合,是冥冥之中大自然对泰山、千山的配置均衡。无独有偶,泰山脚下有道教全真派圣地的岱庙,欲登泰山者,必先拜岱庙。而千山脚下玉佛山之麓,则有世界最大玉佛道场,缕缕行行的千山游人必经的千山中路南侧,红墙碧瓦簇拥的大雄宝殿内,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大玉佛先行为千山旅人施福……千山风光西岳华山,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美誉。为何称之为“华”山呢?是因华山的山峰极像一朵莲花,古文中“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中所云“远而望之若花状。”岂不知,华山只一主峰像莲花,而我千华山等于一千座华山,岂不胜哉。须知,千朵莲花山中,险隔之峰随处可见,正是千华山之所谓。南岳衡山,系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区。素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称。传说远古时的尧帝、舜帝、禹帝均到过南岳祭祀,康熙、乾隆为南岳题词。更有李白、杜甫、柳宗元、朱熹、魏源、王船山、谭嗣同等历代文人来南岳留下了余首诗词、歌赋和75处摩崖石刻。南岳衡山更是一座佛道并存的宗教名山,其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严福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而我千山丝毫也不逊色,四千多年前的颛顼大帝(五帝之一)巡狩九州,到了先人的故地(辽宁阜新市查海遗址)祭拜中华第一龙(石龙堆),然后一路东行南下到了千山南麓海城的析木村,修建了析木城,又带领随从渌图子等人登上千山芙蓉峰拜祭古老岩画(距今年以上),从此以后,老百姓学会了祭祀礼仪,年年祭天拜地。历代文人(包括帝王)为千山留下浩翰诗章,诸如陶渊明、李世民、杜甫、陆游、王寂、张鳌、刘琦、程启充、涵可、玄烨、弘历、曹寅、王尔烈、纪昀等人诗词余首,当代诗歌70余首。千山早在年前北魏时期,佛教即有踪迹,隋唐始建五大禅林,至金,千山已成为声播辽左的著名佛教圣地。清代,道教全真派铸鼎千山,形成举世罕见的佛道共居一山的格局。千山风光北岳恒山,为北国万山宗主。恒山又名玄岳,五岳中,素有“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衡山如飞,恒山如行,嵩山如卧”之说。亦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道教第五洞天”之美称。“恒山如行”之说源于恒山山脉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号称峰。唐玄宗李隆基赐恒山著名的甜水井为“龙泉观”。然而,恒山仅峰,想我千华山,号称千朵莲花峰,即是座山峰,仅以数字论孰多孰少?岂不立判。而与之对应的千山龙泉寺,明朝万历皇帝于万历三十八年四月御笔亲书敕建龙泉,至今仍镌刻在龙泉寺第一道山门正上方。清康熙皇帝曾题诗云:狭径才容骑,香台欲起龙。悬崖千仞落,断碣百年封。泉细通幽壑,庭深暗古松。临高一骋望,积翠蔼重重。中岳山位于中原,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凭颖水,北邻*河,是我中华文明发源地,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嵩山中有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有汉武帝、武则天、赵匡胤等皇帝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中岳庙是清朝乾隆皇帝仿北京故宫而建,故又称深山故宫。在地质学上,嵩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横跨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时代的名山。所以嵩山在古代就被称为万山之祖。嵩山是释道儒三教圣地,并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建筑学圣地。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崇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嵩山主峰太室少有奇峰,东西起伏如眠龙。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的说法。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是嵩山道家象征。太室山南麓的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少室山中以武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释家的象征,是为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宗教圣山。而我千山,虽处于辽东僻壤,却承接长白山舆地,号称千朵莲花山,关东第一山。若从地质学上论证,千山正处在8亿年古老岩石带上,从地质学年齿上讲,千山超越了嵩山。千山道教建筑群当属无量观,无量观虽建于清代,却依山造观,规模庞大,错落有致,形成东北道教龙门派祖庭。丁令威化鹤归来的古老故事和王尔烈书房印证了儒家在干山的影响。万历敕建龙泉,成为千山五大禅林之首。缕观下来,千山乃儒释道共荣一山的典范。比之嵩山,比之五岳,亦可比肩。固然,五岳依仗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积淀,已在人们心中竖立了坚不可摧的图腾依恋。然而五岳之外,还有许多名山被世人倾慕,诸如*山,当代著名诗人张万舒便创作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山松》,诗人大声赞美*山松的挺拔、隽逸……而名播中外的大学者,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先生,在游览了千山后欣然命笔,题写遒劲的书法“南有*山,北有千山”。这绝非先生一时之冲动或感情用事,恰恰是因了费老的题词,千山毅然开辟了新景区“小*山”。须知,这北国的千山松绝不亚于南国的*山松。屈指数来,千山有各式各样的古松——迎客松、蟠龙松、庙顶松、救命松、正直松、醒了松、可怜松、姊妹松……这些千年名松和*山松一样,都是顽强地从石隙中长出,有的树龄已超千年,最小的也有00年。它们蓊蓊郁郁,各展英姿,绚丽千山之大美。千山之大美更在于,她是一座儒释道同源的皇家名山——历史上有九个皇帝眷恋千山并与千山产生了瓜葛。(1)颛顼大帝巡狩千山,发现并祭拜了千山无根石上的远古岩画——太阳神、月宫、北斗七星、女娲补天以及五色石,还有神龟石上的土地神和方孔等。(2)唐太宗挥师战辽东,留下望梨止渴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唐王征东驻跸千山留下唐王碾、点将台、调*台、振衣岗、唐马寨等遗迹和传说比比皆是。()公年,正值辽景宗耶律贤逝世三周之际,理*的萧太后带着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以及主管朝*的耶律斜轸、总理*务的耶律休哥和韩德让,来千山灵岩寺,为辽景宗耶律贤诵经祈祷。萧太后的女儿铁镜公主携同驸马木易(宋朝杨家将的杨四郎)遍游千山龙泉寺、大安寺、祖越寺、香岩寺等庙宇。至此,辽国举国畅游千山,其各代皇帝和后妃的陵墓大多修在千山,建了多座辽塔,把千山奉为皇家山场。(4)公元年至年,女真族在北方建立大金朝。七位皇帝中,金世宗最贤,被史家称为小尧舜。他之所以成为明君,与他母亲李太后的辅佐、教化有关。李太后晚平在辽阳储庆寺,法号通慧圆明大师,不久转千山灵岩寺正观堂静修。公元年,通慧圆明大师在千山灵岩寺圆寂,享年61岁,葬于千山灵骨塔内。公元年,金世宗完颜雍登大宝即位,特意从燕京赶到千山灵岩寺主祭,追封其母为贞懿太后。此后每年清明节,金世宗都要驾临千山灵岩寺,拜祭贞懿太后,并到灵骨塔扫墓。(5)干山风景区在明朝有了较大发展,五大禅林之首的龙泉寺更是受益匪浅。龙泉寺主持宗赟进京谒见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请来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范本真经——唐、宋、明版藏经六百七十八函。神宗皇帝朱翊钧亲下护藏诏书,并拨敕建龙泉寺藏经阁专款。又奉生母肃皇太后懿旨,赐予千山龙泉寺毗遮那金(铜佛)一尊。千山龙泉寺获得皇室青睐的殊荣,一时成为皇家寺院。万历三十八年(公元年),万历皇帝亲笔题写“敕建龙泉”四字,至今仍镶镌在龙泉寺第一道山门的额匾上。(6)清太祖努尔哈赤系女真族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少年时和弟弟舒尔哈齐投*于辽阳总兵李成良麾下。在随李成良陪京官游览千山时,拜龙泉寺主持僧人宗赟为师,学习武艺,在千山的悬崖峭壁上苦练过硬本领——走八步索、夹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然后再从一线天折回反复训练,武功倍增。从此努尔哈留在龙泉寺习练十八般武艺,而且,夜晚在禅房中苦读兵书战策。师父宗赟每半月一次考核,并作精点指导。努尔哈赤凭借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学业和武功敢与龙泉寺十大弟子相比,老住持非常满意,特意单独传授兵书战策的排兵布阵之法,为努尔哈赤奠定了*事家的基础。努尔哈赤成王后仍不忘千山,东京城外,近在咫尺,经常回拜师父和师兄弟,还从金库中拨饷银重修龙泉寺,为佛祖镀金身。从此,千山龙泉寺在金国将士和百姓的关照下,愈加兴旺,香火日隆,千山成为关东第一山,关东最大的佛教圣地。(7)清康二十一年(公元年)二月十五日,圣祖玄烨皇帝起驾出京东巡,于三月初四到达盛京,拜毕三陵,巡特边疆后,于四月二十日抵达东京城(今辽阳市),翌日带领皇后、太子及文武随员来游干山。在来鹤亭上,君臣诵念东晋陶渊明所写千山丁令威的诗句,好不惬意。又到祖越寺、龙泉寺一游。康熙皇帝诗兴大发,遂有《入千山》:晓入千山路,烟光织翠萝。崎嵌缘石磴,宛转入岩阿。树梢朱旗出,藤荫玉勒过。物华看亦好,景色爱清和。游览祖越寺当即赋诗一首《祖越寺》:青山横古寺,羽旌陟层巅。也僻茅堂小,桥危石径穿。夏条含嫩叶,春草发余妍。寂寞空林午,时闻钟馨传。康熙余兴未了,又赋《龙泉寺》一首。(8)清乾隆皇帝是康熙帝的爱孙,从小在皇爷身边长大,深受祖父喜爱和关怀。他登基后,一生效仿祖父,巡狩天下,体察民情。然而一生三次东巡,几近可达千山,皆因*事缠身,无缘千山。先后赋诗三首,表达对千山的景仰和热爱之情。第一首《望千山》中有这样的句子:“长白巫闾众所瞻,千山亦复高万仞。设在晋郊鲁甸间,太华泰岱应齐峻”。乾隆皇帝对千山的钟爱之情一览无余,尤其将千山和太华泰岱齐列,今天读来仍让人振奋、激动。皇帝未亲临千山,却将此诗贮存在《钦定盛京志》上。乾隆十九年,皇帝四十四岁,二次东巡去千山未果,感慨万千遂又吟诗一首《欲游干山复不果》。直至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已届六十八岁高龄,三次东巡,想去千山又未成行,又成诗一首《寄题千山》:“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空教寄咏回。本异唐宗曾驻跸,空传丁令有遗台。底须石洞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乾隆皇帝一生中欲三次驾游千山均未实现,诗中流露出怅惘之情,可见乾隆心系千山,尤其给千山以中肯、崇高的评价,辉耀史册,辉耀山岗。《寄题千山》一诗已被摩崖石刻在龙泉东界一方显赫的石壁上,熠熠闪光。(9)清仁宗嘉庆皇帝是乾隆皇帝的儿子,乾隆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很重视对太子的教育,特请当年与他同下考场的二甲进士第一名的关东才子王尔烈为太子师。太子颙琰学业大有长进,对《四书五经》、《春秋》、《史记》等典籍背诵如流。然而老师王尔烈对学生要求极严,不要求背死书,特给他出一难题——去找山做木鱼敲。太子江南海北找了一年也没找到,便向足智多眸的大学士刘墉请教。刘说“你老师是关外辽阳人,听说那里有一座千山,你只能到那里去找答案。”于是,颙琰下关东,走千山,才有“一敲栓马石”、“二敲无根石”、“三敲寿星石、“四敲鹦鹉石“、“五敲望天蛙”、“六敲握拳石”、“七敲鳌鱼石”、“八敲太极石”、“九敲三星石”、“十敲木鱼石”的故事和传说。太子在千山寻找山做木鱼敲的日子里,巧遇了知书达理的村姑沈静,与之产生了爱情,沈静帮颙琰找到了“山做木鱼敲”的木鱼石,而此时颙琰即将启驾回京了。太子信旦旦地说:“面对皇天后土,我颙琰发誓,今后一旦登上皇位,即封沈静为正宫娘娘。如果登不上皇位,就尊静为皇姑。今日立绝不食言,如食言天打五雷……”颙琰登基即是嘉庆皇帝,三官六院七十二妃,皇家的奢靡豪华,早把千山的沈静姑娘忘得一二净。沈静在千山里苦等多年,不见朝廷音讯,老母也因此抑郁而亡,沈静一气之下就在千山朝阳坡上的小皇姑庵出家发为尼。直至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年),皇帝忽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起当年在千山寻找“做木鱼敲”那件事,深感愧对沈姑娘,请老师王尔烈回乡寻找沈姑娘。可是沈静已经50多岁了,惟请皇上能好好治理国家,善待百姓,一个皈依佛门之人只想清净,王尔烈回朝奏明姑娘一事,颙琰觉得心中有愧,暗暗对天赎罪。尔后颁下圣旨,专派工部尚书在千山朝阳坡地,建起一座庄严肃穆的庙宇,嘉庆皇帝笔亲书“皇姑庵”三个大字通额。皇姑庵正殿三间,同年雕塑斗姥天尊圣像,并筑红色围墙,称为“大皇姑庵,在庵前竖起嘉庆石碑。如今,岁月荏苒,风雨剥蚀,碑上字迹已不清楚,但嘉庆皇帝与沈静与千山的佳话广传不衰……综上所述,千山自三皇五帝时起,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连绵上下年之久,计有七位帝王先后游览了千山并留下了诗文和遗迹。另有两位皇帝虽未亲莅千山,却特别情牵,采用诏封和诗赞的方式给力千山,总共有九位皇帝情系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