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时代的家庭教育》节选
母亲节的
特殊礼物
引子
这些年,我在探究社会发展中家庭教育操作实效性的课题。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对独生女教育的许多难题。心想把自己与女儿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小细节串连起来,用来告诉我的晚辈:所有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不是完善的,更没有完美的。子女教育成功,是每个家庭独有的“因家而宜”的家教思想与方法。
完成这个心愿,一直找不到切入点。“母亲节”近来,我在翻看女儿从赴美国留学开始,每年母亲节给我的不同礼物。我看着,回顾女儿这十几年的成熟,我的写作火花突然闪烁,《拇指时代的家庭教育》一书框架思路呈现。于是我把我们母女俩的文字组成开篇文章。(莫素君)
写在母亲节:给妈妈画一幅肖像
丛苑
给记忆中年轻时的妈妈画一幅肖像:白白的皮肤,淡淡细细的眉毛。戴着黑框眼镜,但是眼神明亮。圆圆的鼻子,薄薄的嘴唇,上唇中间有一点唇珠。她的黑发微卷,有时候分开来扎成两个辫子,有时候梳到后脑勺挽成一个发髻。她总是喜欢穿得正式体面,上身是小西装领子外套,下身是小套裙。
妈妈年轻的时候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就是有名的语文老师。妈妈是个急性子,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她能说会道,在学校里也是数得上极有魄力和经验的老师了。记得小时候,我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学校里,总有人会说,“这就是莫老师的囡(女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老师的女儿”代替了我的名字。可惜我既没有继承妈妈漂亮的基因,也没有继承她果敢泼辣的个性。我更像是一杯温吞水,与人为善,安静柔和。
从小到大,妈妈对我的教育细致严格。从我的幼儿时期到少年时期,妈妈对我的教育和成长做了很多记录和反思,用黑色和蓝色墨水笔写了十几本笔记。比如最早一本是我的幼儿成长相册,收集了我很多小时候的照片。每张黑白照片的四角都卡着银色的锡纸。下面是一行黑色墨水字:“第一次喊妈妈、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穿上姐姐的苹果裙……”照片里,我的眼神清澈迷茫。
在记录我幼年时期的笔记本里,能看到那个时候我的日常:
“这次出远门到北京去旅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增加知识和能力。这两天从温岭到上海,再坐火车去北京的路上,孩子不怕热,能吃能睡,看得出她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昨天下午在上海,她戴着草帽,拉着旅行包,一定不要我帮忙。看她汗涔涔地走在阳光照射的热天马路上,那么精神,我和她爸都点头会意的微笑。小小孩子能够耐劳。”
长大之后,再去翻这些文字,那些逝去的、淡忘的日子又开始在阳光下纷飞。妈妈用心记录的点点滴滴,就好像是时间琥珀里纹理清晰的小昆虫。除了妈妈,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如此用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