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蒙自有一水潭,终年水位不变,不会有落叶漂
TUhjnbcbe - 2021/6/14 17:20:00
上个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组来到蒙自,对蒙自冷泉绿翠潭进行探秘拍摄。来看看经过多天的拍摄、勘探,绿翠潭的秘密究竟有没有被揭开......百余年来,绿翠潭在当地人们的心中绿翠潭在蒙自城南32公里的冷泉镇境内,绿翠潭景区核心部分包括绿翠塘水域景观和木梳坎大山亚热带自然植被景观两部分,面积10平方公里。绿翠潭位于红河与南盘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南侧海拔米的山峰,处于木梳坎大山半腰,水域面积约为平方米,周边木梳坎大山被亚热带原始森林覆盖,古藤奇树参天,已有上百年历史。绿翠潭看上去给人一种神秘感

围绕着她周围的传说与故事

无论是久远的还是当今的

都充满着众多无法释解的谜

水变*会有大事发生?

为什么水面永远没有落叶?

为什么它会永不干涸、深不可测?

今天,小编来给你揭秘以上三个问题!!!!!!!

别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络配图

来看看这神秘的绿翠潭是如何形成的?

据红河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钻探队地质工程师刘有为分析:绿翠潭水系属于红河水系,在海拔米的木梳坎大山半腰,地表水及地下水都汇入红河,水潭海拔约为米。

水潭位于距今2亿年前形成的三叠纪海相沉积岩地层中,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遍布溶洞、暗河、地表漏斗及洼地,地下水丰富。说到这里,略懂些地理知识的朋友都知道,在喀斯特地貌中,很容易形成一些溶洞。经过专家分析,原来绿翠潭潭身本身是一个落水洞,垂直深度很大,这就不难理解绿翠潭为何会深不可测了吧。

水潭东侧有地下暗河主河道经过,上游集雨面积近平方千米,这个地下暗河源头呢在个旧老厂镇附近,海拔约米,与水潭直线距离为21千米。暗河出口在红河一级支流绿水河中,年平均流量为11立方每秒。

那怎么会形成这样一潭水呢?

绿翠潭南部发育一条南东至北东向扭断裂组合,该断层错动地下暗河,具有阻水性质,部分地下水沿着老的落水洞上升就汇聚成现在的绿翠潭。

为什么水潭里不会漂浮有落叶?

放眼看去,绿翠潭直径约米不等,为什么常年没有落叶呢,带着这个问题,红河州水文局和州地钻队专家乘坐皮划艇到潭中央,洒下若干个乒乓球,不久后乒乓球并随着水面向四周散开。最终漂至水潭边缘。那落叶是不是也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小编跑到潭边用手扒开草丛,只见从潭中间漂来的落叶全躲在了灌木丛中,所以偌大的潭面上看不到落叶。

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水潭底部暗河会向潭中涌出水,潭中的水就成了缓慢的涌泉状,树叶自然也就不会漂浮在潭中央了。

绿翠潭的水为什么会终年不涨不落??

曾经有人用潜水泵从水潭里边抽水,抽了几天几夜,水位不见下降。当然抽不完了,潭底有一条地下河源源不断的供应水。

不涨不落,那水为什么不翻潭流出来呢?

绿翠潭水面以上岩体溶蚀、风化强烈,裂隙发育,排泄能力强,水位难继续上升。正是由于有莽莽亚热带次原始森林提供丰富、清洁的水源,并有良好径流、汇水、排泄条件,才形成了深不可测、至亲至纯、终年不涨不落的绿翠潭奇观。

为什么绿翠潭的水会变浑呢?

蒙自临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结合部,地史上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基本表现为造陆升降性质,在晚第三纪末期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现今本地区处于缓慢上升状态。红河深大断裂自6亿年前的元古代就开始主导和控制本区地史发展,期间多次复活,现今仍有活动。青藏高原与东部稳定的扬子地块分界线可分南北两支,北支为引起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南支为小江断裂,南北两支在康定—泸定地区交会。小江断裂沿金沙江和小江近南北延伸,南部并入红河断裂。

在周边较大地震作用影响下,附近断裂张开,地壳断裂张开,地壳深部硫化氢气体被释放出来,融入水中,在潭水表面与氧气作用下生成不溶于水的硫元素,硫元素本身不溶于水,潭水就变成带状浑浊了。

2H2S+O2====2H2O+2S↓

这次,小编觉得这几个问题还不够过瘾,在绿翠潭现场,小编还向当地村民打听这绿翠潭到底有多神奇。

据当地村民说,每到春耕季节,潭中的水会神奇地流淌到周边田地里边。专家解释说,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春耕季节刚好是丰水期。田间地头经历了一冬的干涸泥土往往会产生较大裂缝,潭中的水就刚好从岩石、泥土缝隙中流向田里,待泥土吸水饱和,裂缝就会闭合,水流也随即被止住。

潭中会不会有什么神秘的生物呢?带着问题,小编来到蒙自市农业局请教了水产站站长戴丙林。据戴丙林介绍,绿翠潭中大致有鲤鱼、鲫鱼、*鳝、泥鳅、乌龟、草鱼等几种鱼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不常见的鱼类。而上述几种鱼类的来源应该大致由人们放生所致。

来源:今日蒙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蒙自有一水潭,终年水位不变,不会有落叶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