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成长的蒙古栎
郭秦川
——柞水县县域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小木耳,大产业”,柞水因总书记直播带货金米村木耳,一夜之间闻名国内外。以木耳为代表的柞水县,乃至商洛市农副产品地理标识性独特产品成为“抢手货”。也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并引领和撬动柞水县其他领域和行业加快推进,为柞水县、商洛市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契机。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了陕南及三秦人民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干劲。
一、资源禀赋状况
柞水县位于陕西秦岭北麓,山岭起伏,沟壑纵横,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梁、峁、川、沟、滩等交错互融,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滋润辖区,同时与喀纳斯特地貌、海螺化石沉积等形成秀美山峦。东西最长72公里,南北最宽42公里,地处商洛市辖区的西部,东经°50′~°′、北纬33°20′~34°之间。下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越平方公里,约占商洛市总面积的11.7%,占全省面积的1.13%。总人口16.5万,占商洛市总人口的7%,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一)矿产资源众多。已查明拥有金、银、铜、铁、铅、锌、钼、镍、钛、钡、钴、萤石、重晶石、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石、花岗岩、石灰岩、石墨、粘土等矿产达37种。其中菱铁矿储量居陕西之首,银铅藏量位列全国第二。
(二)植物资源繁茂。(1)落叶阔叶类:有蒙古栎、槲、椴、中槐、香椿、山杨、毛白杨、胡桃楸等;(2)常绿灌木类:有冷杉、杉、铁杉、大叶*杨、小叶*杨、粗榧、冬青、龙柏等;(3)落叶灌木类:有马桑、卫茅、胡颓子、紫穗槐、锦鸡儿等;(4)经济林木众多,实用价值较高。树种有:栓皮栎、核桃、漆、毛栗、板栗、*连木、油桐、花椒、桑、苹果、梨、梅、杏、樱桃、五倍子、桃、柿、构等;(5)药用树种。杜仲、五加、连翘、小檗丁香、木瓜等,有“秦巴药苑”之美誉。
(三)动物资源多样。兽类代表以羚牛、苏门羚、豪猪、青羊、花面狸、猪獾和豹,草兔、松鼠等;鸟类代表珠颈斑鸠、灰卷尾、锦鸡、竹鸡,红伯劳、灰眉岩鹀、乌鸦、喜鹊、灰鹭、麻雀等种类。
(四)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溪流大小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4公里,是陕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沣县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钱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
(五)气候湿润宜人。县域气候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县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温暖湿润,被中国气象协会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六)区位优势独特。距省会西安仅68公里,西康铁路、包茂高速、水阳高速和国道、省道穿境而过,融入关天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西安、商洛一小时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地理位置独特。
(七)文化积淀深厚。秦楚文化兼容并蓄,在语言、民俗、饮食等文化传承遗存;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建立红色*权;民风淳朴,孝义文化底蕴深厚;渔鼓文化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药王孙思邈采药问诊终南山,当代骨伤科名医王家成留有“盘龙七”等济世良方。
二、奋进中的柞水经济
近年来,柞水县立足县力县情,实事求是,开拓挖潜,借力前行,以路为斧,劈荆奋进,在艰难与坎坷中砥砺奋进。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考核中评为争先进位县,位列商洛市六县第2位,全省77个市县第36位。
(一)宏观经济稳步前行
从经济运行阶段性进程观察,柞水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效稳步提升。十二五末的年实现GDP66.17亿元,占商洛市GDP总量10.6%,同比增长11.6%。年实现GDP76.54亿元,占全市GDP10.4%,同比下降6.6%。年增速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较为深刻,但经济发展向上趋势没有变,经济总量较年增加10.37亿元,充分说明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总量规模增加趋势向好。
(二)产业结构加快优化
从GDP构成的结构要素观察,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年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6.3亿元、41.53亿元、1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15.4%、6.3%,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为9.5:62.8:27.7,占当期全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9%、12.8%、8.9%。经过5年来的发展,到年柞水县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为7.73亿元、37.74亿元、3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2.6%、-0.1%(增速受疫情影响较为深刻),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0:49:41,占当期全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8%、14.2%、8.7%。数据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提升,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正在优化和调整。
(三)产业要素错位发展
从产业结构的构成要素观察,各要素努力推进,成效差异,体现出产业错位发展的趋势。
一是从农业生产看,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4.8%。发展到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6.18亿元,同比增长2.9%,较年总量增加3.58亿元。大农业的发展在相对稳定中提升推进。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09万吨,同比增长14.4%,到年实现粮食总产量4万吨,同比增长2%。粮食产量有所减缓,增长受到瓶颈。
二是从工业发展状况看,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3亿元(含电力局),同比增长17.4%;经过5年来的发展,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亿元,同比增长-8.7%(主要受疫情影响)。数据显示,规上工业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大,支撑作用明显。
(四)非公经济持续壮大
经济结构加快改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是柞水县近年来发展又一趋势。从收集的数据观察,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5.07亿元,占当期GDP比重为53%,占当期全市非公经济比重10.6%。经过5年的发展,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40.52亿元,占当期GDP比重52.9%,占当期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比重10.3%。
(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为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柞水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推进项目引领工程,加大投入和投资力度,不断提升柞水经济发展品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56亿元,同比增长28.5%,占当期县计划.4%,占当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11.9%;年招商引资49.78亿元,占市任务.6%,同比增长18.9%。经过5年来的投资积累和发展,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下降-6.8%(受投资公布数据限制和疫情影响),当期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长%,三次产业投资占比14:28:58。数据显示,年投资结构的变化主要受疫情和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影响较大,第一产业投资加大显著,第三产业出现年度性、结构性加快提升特点。
(六)消费水平正在提升
消费结构与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消费的品质和质量正在提高和改善。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4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市社会消费凭零售总额6.5%。按行业分,商品零售收入7.94亿元,同比增长9%;餐饮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1.9%。进入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67亿元,同比增长-18.8%,占全市社会消费凭零售总额5.6%。按行业和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18.5%;餐饮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20.6%。年消费结构与增速主要受疫情影响深刻。但,从消费总量看,消费的规模偏小,受经济发展波动影响度较大。
(七)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收入问题是平衡再分配、推进消费和经济发展重要环节和关键。这些年来,柞水县居民收入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并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支撑。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10.6%,当期收入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当。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元,同比增长9%,当期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9.9%,当期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84元,接近市平均。全县当期城乡收入比3:1,全市城乡收入平均比3.1:1。这一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6%,高于当期全市平均水平7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4.3%,高于当期全市平均水平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7.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元。全县当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1,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2.5:1。从数据观察,全县居民收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差距依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