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有时间总会沿着村边山路或机耕路走一走,因为常能给人一种城里找不到的轻松自在的感觉。这次回去虽已傍晚,但晚饭还早,还是决定去逛逛。
一个人随意地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不远处的荒废田坎上有多丛满树挂满红果的灌木,很像山莓,有点窃喜,但心想:“这么明显地方怎么还会有这么一大丛未被采摘的山莓,不应该啊?”
随即走过去探个究竟,如果真是山莓那赚到了。当我凑近看到它的尊容时,刚才的念想已经彻底打消了,原来是小构树,在《中国植物志》上它的正式中文名是楮(chǔ)。
▲楮(小构树)组图:远志
楮之特点
“楮”在古代和目前许多网上信息中都指构树,最早见于诗经记载:“*鸟*鸟,无集于穀(gǔ),无食我栗”。穀,即楮也,指构树。而如今“楮”之名归Broussonetiakazinoki所有,俗称为“小构树”。
▲结满红果的楮(可惜被人扳断了)图:远志
楮为桑科构属的落叶灌木,叶卵形至斜卵形,先端渐尖至尾尖,边缘具三角形锯齿,不裂或3裂;雌雄同株,也就说植株不分公母;雄花序球形头状,雌花序球形;聚花果成熟时橙红色,直径在1cm左右,果期为5-6月。▲楮的聚花果图:远志聚花果是指果实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也称复果,如桑葚、凤梨、无花果等。
与其它构属植物的区别除了楮外,构属在浙江还有两个种,一种是号称“头牌杂树”的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在城市中也是很常见;另一种是藤葡蟠Broussonetiakaempferi,它与楮一样,只见于野外。从外形上看,楮如缩小版的构树,其俗名“小构树”即来源于此,但不要误认为是构树小时候。▲构树小时候,叶片有明显分裂图:远志
构树为落叶乔木,叶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尺寸大于楮,不分裂或3-5裂,小树之叶常有明显分裂;植株为雌雄异株,即树有公母之分;雄花序为柔荑花序,雌花序球形头状;聚花果与楮一样也为球形,但明显较大,如杨梅大小,成熟时橙红色,果成熟期晚于楮。▲成年构树与幼树叶形对比图:远志▲构树花序图:网络▲构树的聚花果图:网络而藤葡蟠的果实几与楮相近,但它是蔓生藤状灌木,植株为雌雄异株。虽然这三种构属植物有不少不同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途,即它们的树皮都是造纸的好原料。楮果是否可食用?谈到野果终归要回到是否可食用的话题。你仔细观察楮的果实,不管是形状、大小还是色泽,真的很像悬钩子属植物的果实,至于是否可食用,我未有尝试过。通过网上查询,普遍认为楮的果实可以食用,汁水多,味道还过得去。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鸟类是非常喜欢楮、构树等构属植物的果实,其中构树在自然生境恢复中常被作为引鸟植物。而对构属植物来说,它们的种子则可以通过鸟类的粪便传播到远方,实现了共赢。这个季节楮的果实成熟正当时,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不妨试试它的味道!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第23(1)卷:24-26.
[2]《植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