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竹林村,不由得与其相邻极近的河心村。这里的河心村是位于府河东岸的村落,今天的东湖公园所在地即是。查阅河心村的资料,网上提到的人极少。袁庭栋在《成都街巷志》里提到竹林村,顺便提到了河心村一句。大概是因这里的故事和传奇太少的缘故吧。
这里不妨先说沙河堡。清初曾为*马厂。中央民族大学赵令志《清代直省驻防旗地浅探》说:“成都驻防的驻防马厂地共六千四百八十六弓,坐落沙河堡。”所谓弓,即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这里的长宽约等于十八里地。如果以沙河为界,清朝初时的“沙河堡”马厂旗地,大概南北从锦江边的河心村到保和场,东西从大面铺到沙河大桥均属马厂属地。也就是说河心村曾有可能为*马厂的边界。
不过,书法家谢无量多年前曾写过一首名叫《成都近郊河心村》的诗:
木槿编篱土筑墙,田家住在水中央。
五月穿棉六月冷,门前夜夜稻花香。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河心村的当时场景是怎样的。首句中的“木槿”为落叶灌木,花有红、白、紫等色,密植围宅做篱,可当矮墙,亦可观赏。这也是四川农村的特色,看着宅院的周围有着花花绿绿的绿植,都让人觉得生活里色彩丰富、生机盎然。
接下来的“田家住在水中央”,点出了河心村的位置与环境,即是河心岛上的一个小村庄。
“五月穿棉六月冷”看似写气候,其实也是在写季节的变迁了。
这里的水稻因为得天时地利之便,常有丰收的景象,故“夜夜稻花香”,宁静的成都郊区风光就呈现了出来。这是诗人所看到的乡村风貌。那么,谢无量是因怎样的机缘到访河心村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了。但这首诗里所描述的风景,却是成都近郊时常可看到的。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河心村也从近郊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而稻花香则成为了消失的记忆。在今天,要想体味稻花香需到成都更远的郊区才能看到。这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多年之前,我曾寓居于三瓦窑,印象中未曾探访这河心村的过往,倒是地名记得清晰。至于稻花香,却已经早没有了印象。
年7月的《成都日报》上的一则《河心村要变“世外桃源”》说:“在这条风光带中,最令人向往的是河心岛。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岛即现河心村,岛上户将进行搬迁,占地.07平方米,约亩,绿地率达75%。目前,该岛还正在进一步设计,争取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所说的绿化带即锦江绿化带。而河心村的变迁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吧。
-关于我们-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天府文化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