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没有时势,就没有道理
TUhjnbcbe - 2022/2/19 13:21:00
上卷第六十二回第八节: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他说"药"字.黛玉偏看见了,说"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哄的众人都知道了,忙又罚了一杯,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于是罚了香菱一杯.话说宝琴和香菱配对射覆了。宝琴说了一个“老”字。用的典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香菱猜不出来,学识毕竟不深,没读多少书。湘云书读得多,知道是这个“圃”字。她是个热心人啊,想告诉香菱,让她说“药”字。为什么说“药”字呢?因为“药圃”二字,在声律启蒙里面,十三元(其二)说:“儿对女,子对孙,药圃对花村”。“花村”就可以引出“红香圃”来,因为红香圃,就是一处以赏花为主的自然风景区。夏秋时节,这里牡丹、芍药花竟相开放,争奇斗艳,三间小敞厅便是红香圃,也叫芍药圃。上节我们说到,人世间无处不在的是较量。你看着红香圃里的花,是不是争奇斗艳?这里的少女们,是不是也在争奇斗艳?让我说什么好呢?争奇斗艳没啥不好,百花齐放春满园嘛,对不对?这种争斗,是好的争斗,是互相促进的争斗。但有些争斗,就是毁灭他人,这种争斗,他们只让自己活,不让别人活,这就很不好了。我懒得搭理这些争斗的事情,我想说说宝琴,为什么她看到“红香圃”,会想到“老”呢?我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想这个问题,而我却非常关心这点儿。弄明白这点儿,我想,会非常有意义。要明白这点,我们就从“吾不如老圃”来了解吧!这个典故来自《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啥意思呢?樊迟,名须,字子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有一天,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向孔子请教学习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后,孔子说:“樊迟啊,真是混小子啊!上位的人喜好礼仪,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上位的人喜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上位的人喜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孩子前来投靠,哪里还用自己种庄稼呢?”有人说,孔子教育弟子很少谈到劳动生产之事,主要是培养弟子为官从*之道,使他们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这主要是因为孔子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种庄稼、种蔬菜是老百姓的分内之事,做官从*不必学习种庄稼、种蔬菜,应该专心学习如何修身立德,注重礼、义、信这些品德培养。只要做好了这些,百姓自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归顺而来。还愁什么种庄稼、种蔬菜的事,那还用学这些?另有其他人说,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主要原因是,孔子认为,他们不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比孔子更精通,又何必来找孔子呢?来找孔子,难道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器”吗?“君子不器”,应该是全面自由的人啊!也就说,不是孔子不懂种庄家种菜,他曾经也干过这些农活的,而是孔子认为,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即人生的追求。我计较认可后一种说法。因为我自己当老师,就深有这个体会。带了几个学生,谁要是跟我谈具体的事物,我发现越谈越无味,为啥呢?曾国藩说,“治心病以广大为药”。带学生,治其心病,正应该以“广大”其心胸为药,开阔其眼界,振发其精神,恢弘其志气,这才是为人师之根本啊!如果每每以具体细微之事为要,这就很容易陷入事务主义,陷入狭隘局限的人生之中啊!如果替学生事事具体谋划,岂不成了学生的参谋*师了?这不是为师之道啊!如果学生需要学习具体专业、技能、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去找业师啊!人师与业师的区别,就在这里,人师以抽象的“道”和“德”为帅。宇宙万物的本质和为人的性情品德为其根本。业师以具体的“技”、“艺”、“术”、“数”为帅。技艺和术数是干事儿的根本。按道理说,二者也不绝对分离,而是可以对立又统一的。但问题就在于,为师的精力有限,得各有分工啊!道德精深者,技艺术数或难同渊啊!世事矛盾,大抵如此,必有所得,必有所舍才是啊!书归正传,宝琴为什么感叹“我不如老菜农”呢?第一,宝琴看到香菱的样子,比她大,比她老,故有哀叹惋惜啊。哀叹岁月如梭,惋惜香菱被岁月摧残啊;再想想自己,不也是很快就要如她了吗?第二,宝琴内心是敬佩香菱的求学精神的,香菱苦学的事迹,我相信大观园里的人都是知道的,宝琴自然也是知道的。宝琴怎会不心生敬佩呢?你看,宝琴对香菱的态度,就是既哀叹惋惜,又敬佩尊重,所以,是发自肺腑的说,“我不如老菜农”,其实是真情实意的说,“我不如香菱”啊!香菱为什么要学习诗词呢?一个原因是已经成为薛蟠的小妾,有了身份和地位,有了时间,有了一些自由。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大观园里的诗词氛围很浓,环境影响人呢!其三呢,她香菱心中,诗代表了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层次,她羡慕那些姑娘们,在她们身上,有着一个朦胧的影子,也就说,诗歌可以让他有个人样。其四呢?是有个好老师,那就是黛玉。黛玉给了她鼓励和引导,可以算得上她人生的老师,是她人生的榜样了。孔子以人生为追求;樊迟以农耕为追求。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呢?从香菱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一个人,只有满足了吃喝,具备了条件,才能谈得上人生追求啊!温饱、小康、富强,然后才足以谈人生命运、道德与自由啊!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大约樊迟问孔子人生的时候,他还在藩篱之下,而孔子早已经在庙堂之上了。不问时势,可真是说啥都好像不那么合宜啊!是故教员说:没有时势,就没有任务。而我要说,没有时势,就没有道理。因为,道理也都是有条件的啊!

当孔子问道乞食于人的时候,管他什么仁义礼智信,也都恐怕真不如老农老圃(仆)的一口粗茶淡饭实惠了!

端木持易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时势,就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