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庆说陪你走过第天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思
文/张祖庆
导读本文内容涵盖文本解读、教学构思、教学设计、关于萧红的电影以及本课课件下载方法,内容超级丰富,建议耐心读完后收藏或分享!《祖父的园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统编教材之前,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曾入选过它。
过去人教版里,它是略读课文;而今统编教材里,它是精读课文。
看过不少文本解读,大部分解读者都把它当做散文来读。如果单就这个文本来看,它确实是散文,具有散文的所有特质。但如果读过《呼兰河传》,我们便不能把这个文本当作散文,而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这篇文章从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的。自传体小说,虽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原型,但不等同于作者的生活,因此,把它作为散文来解读,是不妥的。
既然是小说,就得还原小说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
一、“写给祖父”:《呼兰河传》写作背景
年6月1日,萧红诞生于东北黑土地。
在祖父的呵护下,在后花园里,萧红慢慢地长成了少女。
年,19岁的萧红,因为抗婚,被迫离开了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辗转西北,重返武汉,避难重庆,客逝香港……
萧红的情感世界,始终在漂泊。她一生都在追求爱,但一生都没有得到一个男人从一而终的爱。汪恩甲、萧*、端木蕻良、骆宾基,这些在她生命里走过的男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或只有一段时间的交集)。
观看关于萧红的电影《*金年代》(汤唯主演)
唯有写作,才是她的情感寄托。
《呼兰河传》年写于香港,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彼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没有主角,没有主轴,像一首散文诗;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成就了她“回忆式”小说写作的巅峰之作。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这部分主要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慈祥的祖父带给她的欢笑乐。
在萧红笔下,那后花园,简直无所不有。“*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青的青、紫的紫”,“红的绿的,深的浅的”。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是祖父。
萧红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度过的那段岁月,真让人羡慕。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喊得把“房顶都要震坏”了;萧红可以让祖父在井里捞鸭子烧了吃,直嚷嚷“这鸭子真好吃”;萧红给祖父头上戴一束香香的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多么好玩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
萧红在《呼兰河传》后记里,看似平淡却又深情地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萧红《呼兰河传》这句话,如果把它移到扉页,也是非常贴切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本写给童年的书,也是写给祖父的书。
二、“爱与自由”:萧红作品的解读密码
萧红的文学成就,总体来说,是被人低估的。
作家林贤治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萧红爱人类,尤其爱弱者。萧红写作随意,写到哪里算哪里,这也可视作自由天性的一种表现吧……我更看重的是萧红追求和坚持的东西里面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传统社会的价值的冲突。酿成萧红的悲剧,不单纯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如果萧红追求的不是自由,不是个人尊严,而是物质利益、个人财产之类,结局会大不一样。”
“爱与自由”是解读萧红作品的两个关键词。
萧红爱祖父,祖父也爱萧红。因此,在《呼兰河传》第三第四章里,才会有那么多明亮的描写。
当然,萧红也爱底层的每一个生命。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率真开朗却被活活虐待致死的团圆媳妇……一一个个鲜活的灵*,一段段悲惨的命运,让我们嘘唏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在《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几乎不提自己的不幸。她“绝不通过舔吮自己的伤口来感动他人”(张莉《刹那萧红,永在人间》)。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自由。
在萧红的文学世界,处处都有她为追求自由而发出的呐喊。她在《呼兰河传》中,多处借文中主人公“我”,书写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关于这点,下文将结合具体的文字深入解读。
三、“三座园子”: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
把《祖父的园子》还原成小说——虽是节选,完全像散文,但它本质依然是小说。我们不妨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解读这个文本。
人物:祖父、“我”、园子里的万事万物;情节:“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自由地玩闹;环境:大花园。好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是,细细品读,我们就能读出简单背后的丰富。
这里着重说环境描写。
这个文本中,一共有五段具体描写花园。
第一自然段,写花园大;第二段,写花园色彩鲜丽;第三段,写花园的来历。第15段,写花园里太阳是特别大的;第16自然段,写花园里万事万物很自由。
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段话,很奇怪。
明明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但作者却偏偏不写花园里有哪些花,怎么漂亮。这段话,没有一句话是直接写花的,反而都在写园子里的“昆虫”。看起来“离题”,恰恰是作家匠心独运之笔。园子里昆虫多,不正因为花多吗?不写一朵花花,却见满目繁花。
高!这叫侧面描写!
而且,这段话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先概写有哪些昆虫,再聚焦一只“满身绒毛”飞不动了的蜜蜂。蜜蜂采了很多花粉,所以,“一动不动了”。这,不也是在写“大花园”么?
处处无花,处处皆花。
此外,这段话里的色彩描写,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