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悲凉
——读萧红《呼兰河传》有感
赵东方
人们常说,悲愤出诗人,苦难出作家,说的一点都不假,萧红的一生命运多舛。她8岁丧母,父亲对她即吝啬又疏远,逃婚出来的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回到逃婚的那个丈夫——汪恩甲身边,在萧红怀了他的孩子后,汪恩甲不辞而别,欠下旅馆元钱,差点被老板卖到妓院。萧*给了她短暂的爱,在她怀着萧*的孩子后,萧*参加了游击队,也离她而去。端木蕻良是一位懦弱的人,在抗战期间,也是多次独自去逃命,丢下萧红不管不顾。就是在这短暂的31年悲惨生命里,她却被誉为文学之洛神,《呼兰河传》也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
读了很多书,萧红的书一直没有涉猎,只是在小学读过她的一篇《火烧云》。前几天,刚刚读罢《静静的顿河》,还没有从娜塔莉亚之死的悲伤中走出来。随手拿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心想,题目中都带一个“河”字,何不看看?翻了几页,书中的故事怎么也吸引不了我。萧红的故乡——呼兰县,那里有一条很不起眼的河叫呼兰河。小城有两条街,分别是东二道街和西二道街,西二道街有个大水坑,下了雨,变成了河,人翻车,马失蹄,淹死过小猪,泥浆闷死过鸡鸭猫狗,放学还有小孩掉进去,不过被路过的小贩救上来……柴米油盐,故事不算精彩,王寡妇的儿子在呼兰河淹死,她疯一阵好一阵,好的时候依然去卖豆芽。染缸房的学徒为一个女人发生争执,一个把另一个按进缸里淹死,活着的下了监狱。小城里那些娱乐活动也仅是些: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唱戏、娘娘庙大会,看戏是男女牵桥搭线的最佳时机。看到团圆媳妇的故事,才深深地把我吸引。
萧红家院子很大,租房住着养猪的、拉磨的、赶车的、开粉房的,这些人都特别穷。最让人痛心的是赶车的那户人家,给儿子娶了一个媳妇——团圆媳妇,是一个仅有12岁的小姑娘,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长的辫子,辫子到了膝盖,脸长的黑乎乎的,时常笑呵呵的,大方勤快。婆婆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每天*打,打的连喊带叫,不分昼夜。女孩被打出了毛病,一心嚷着要回家,婆婆又不惜重金请人跳大神,当着众人的面,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衣服剥了个精光,按进滚烫的沸水里,折腾再三,一个活蹦乱跳的少女就被折磨死了,让人心痛流泪。
有二伯最有趣,别人喊他二东家、二掌柜,他笑逐颜开,要是有人喊他有儿子、小有子,他就会急红了眼,怒不可遏。他喜欢和天空、麻雀说话,也喜欢和大*狗谈天,喜欢对着碰他脚的石头也说上一阵子。就是这么一位善良的人,在一次偷东西后,被萧红的父亲打倒在地,“他站起来,又被打倒,他再次站起来,又被打倒。”六十几岁的有二伯终于没有力气站起来,就索性躺着,口鼻里的血流了一地,两只鸭子“呱呱呱”地欢喜地啄食着那些鲜红的血液。看到有二伯要上吊,要跳井,我不禁心头一紧,不过他要等人多的时候才自杀,当然被众人拦下了,街上的孩子编成了口头禅:有二伯跳井,没那么回事,有二伯上吊,白吓唬人。
冯歪嘴子脸红着说他摊上大事了,原来这个穷苦的人成家了,还生了一个孩子,三口人就住在四面漏风的磨坊,但这也招来了掌柜女人的破口大骂,瑟瑟发抖的小孩身上盖着四五张布口袋,也被迫拿下来,最后不得不搬到草房,一家人铺着草,盖着草,在零下七八度的草房里生活着。可是这也好景不长,在王大姐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死掉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童年的一段往事,能把童年写的如此精彩,也只有萧红了。在书中,祖父给了他爱和温暖,在那个后花园,爷孙俩整天呆在后花园,与花草鸟虫为伴,老的种菜,小的栽花,祖父还教她念诗,笑盈盈的祖父对她一切都是包容的,任由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撒欢。生命里还有一个男人对萧红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定是鲁迅,鲁迅外表冷酷,文字刻薄,但人是那么好,如慈父一般,和她谈心,邀请她和萧*来家里吃饭,开玩笑,一起抽烟,教她如何写作,也大力推荐她的作品,这让萧红在短暂而颠沛流离的生命里找到一处心灵的港湾,觉得人间值得,觉得人间还有温暖。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为萧红倔强的生命,与命运抗争的生命而震撼,她只想在文字里得到一丝慰藉,找到生命的真谛,她只想过一种摆脱愚昧的生活,可是生活总是和她开玩笑,遇人不淑,多次被抛弃,“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读罢《呼兰河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但也是庆幸的,庆幸自己能读到这么凄美细腻的文字。
文学洛神的称号,萧红是当之无愧的。
五寨赵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