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端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诗经里的那些花草虫鱼鸟兽
TUhjnbcbe - 2022/6/5 16:41:00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317/5252013.html

诗经中的

动植物

汉文本邓姗

汉文本李玫箴

目录|

引子

植物

动物

结语

一、引子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出现的动植物意象有许多,细读下来或许可以集成一部“动植物小百科”。就像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读《诗经》时,除了赏诗学理,还可以知道许多动植物之名。《诗经》中的许多动植物意象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之深远的。它有如活水源泉一般,浸润着后世的诗文,在那历史的源头熠熠生辉。

二、植物

蕑(jiān)(兰)

“士与女,方秉蕑兮。”——《郑风·溱洧》

蕑:今名泽兰,多年生草本。多生长于大泽旁。叶微香,古人视为香草,以喻君子。全草可入药,古人常用来沐浴,并佩戴以驱邪。

蕑,即兰。兰往往会被理解为青年男女春游、嬉戏求爱的寄托之物。可它并不只有这一层含义,正如《韩诗薛君章句》中注曰:“蕑,兰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与众女执兰而祓除邪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之。”此中的“蕑”与现在端午所用的艾草有着相似的作用,人们认为它可以祛除邪恶污秽。可见《诗经》和“楚辞”中所指的“蕳”都不是今天所见的兰花,它是长在水边的一种香草。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木瓜又名榠楂,落叶小乔木,与今水果木瓜非同物种。原产我国,果质坚硬,长期散发香气,在古代被用作空气清新剂,水煮后可食用。果实、种子、根、枝叶均可入药。分布于华中及西北各省。

《国风·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尽管后世对其争论不一,有认为是君臣、爱人、好友之间的情感,但若直观来讲,便更倾向于爱人之间的相互赠答。这首诗中,男女互相赠答以表爱意,体现出了男女间相互爱慕,情比金坚的情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桃,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我国,有至少三千年的栽培史,除食用外,根、叶、花、枝、皮、核皆可入药。桃木则是我国民间辟邪之物。

有名的《周南·桃夭》是一首为新娘所唱的赞歌。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美貌,以枝叶的繁茂寄寓家族的兴旺,以桃树的果实累累来祝福将来儿孙满堂。整首诗都是按照桃树的生长顺序来描写的,每个生长阶段都对应着新娘出嫁后的每一个生活的阶段。

“夭夭”,本已状春风中青青桃枝的茂盛丰美,偏旁从火的“灼灼”本意已为明亮火热,用这种意象鲜明的叠词来形容怒放的桃花,不仅其浓艳繁茂之状如在目前,其生机勃勃、喜气盈盈之意亦于言外可想矣。

最初盛开在《诗经》中的桃花,是青春的象征、爱情的寓示、理想的寄托、韶华的回想、美感的展现。不过,除了爱情与婚姻的最初原色之外,在众生的审美过程中,它还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美的内蕴,如春之情结、隐逸情怀以及深愁苦恨等人间情态。譬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便是用桃花来表明春日初至之景。

三、动物

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

对于雎鸠的物种确认,历来说法不一,主流意见为鹗。鹗,又名鱼鹰,隼形目,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等水域地带。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蛙、蜥蜴等其它小型陆栖动物。雄鸟和雌鸟在繁殖期配对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目前分布广泛但一般罕见。

《诗经》中,以鸟作意象的诗为数众多,达到三十余首。鸟意象的存在,或用来渲染气氛,寄托情义,或以鸟喻人,表述际遇。从思想情感上说,其寄托的内容不外乎思念家国和男女情爱两个方面。寄托忧患和思念之情的诗,大至思祖忧邦,小到怀念家乡、思念父母亲人。都无一例外地将鸟儿与祖先故国相联系。这应该不是出于偶然。在《诗经》的婚恋诗中,以鸟为兴象,则是借鸟的雌雄相守、交颈鸣、定时迁徙等各种习性分别喻指婚姻爱情中的种种现象或遭遇。《关雎》中便是以雎鸟相向和鸣、相依相恋来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鱼丽于罶(liǔ),鲂鳢(lǐ)。君子有酒,多且旨。”——《小雅·鱼丽》

也称鳊鱼,鲤科鳊属,淡水鱼,水体中下层栖息。杂食性,以植物为主。除高原地区外,我国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肉味鲜美,为淡水鱼较贵重经济鱼类之一。

与鸟意象一样,鱼作为《诗经》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动物意象,也有两种主要蕴涵。一方面,它用来象征繁盛和富足。《小雅·鱼丽》一诗最具有代表性。这首诗叙述贵族宴乐宾客。极写宴席上鱼和酒的丰盛,充分渲染热烈的宴飨气氛。前三章一连写了六种鱼,这成群的活蹦乱跳的鱼儿纷纷游进了鱼篓。由此引申出丰收富足之意。《诗序》,“《鱼丽》,美万物盛多”,以鱼表现家邦兴旺,年丰物足,由此可见。

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鹿是鹿科动物的统称,在古籍中一般单指梅花鹿。梅花鹿通常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栖息地随季节不同而改变。历史上,野生梅花鹿曾广布我国各地,目前总量不足一千只。

《诗经》中关乎鹿的诗最具代表性的是《小雅·鹿鸣》一诗。从描写的琴瑟和鸣、主宾相乐的内容和欢乐积极和谐的气氛上看,当是周王朝蓬勃向上时期的宴飨乐歌。贵族在喜庆欢乐的盛宴场合演唱《鹿鸣》,除了与诗的思想内质有关外,也与诗中表现的鹿的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有关。听到《鹿鸣》悠扬婉转的旋律,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原野上相互依存的鹿群。鹿呦呦而鸣作为本诗之兴,是与鹿乐群,不失其伴侣有极大关系的。

四、结语

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宠物,动物在农耕时代的生产活动中充当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使得先民能够深切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特征,为《诗经》中动物的比兴奠定了基础。而植物也作为周代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植物的美感,并通过仔细的甄别,使得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植物上,久而久之植物也便有了自己特殊的意象并慢慢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状态。将这些动植物作为特殊的意象融入诗篇当中,使得《诗经》更加贴近生活却也不失美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诗歌及动植物研究都具有非常深远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骆玉明.细井徇.《诗经》.三秦出版社.出版时间:-12.ISBN:1

[2]施宇轩.张雨嘉.吴悦.周子隽.*思捷.《诗经中的植物》.《汉字文化》.年第23期

[3]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故事》,.中华书局

[4]麦小燕.《试论诗经国风中的动物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汉字文化》.年第3期

[5]李元洛.《千山之祖万水之源——读诗经笔记》.《名作欣赏》.年第1期、第4期

[6]王青.《浅说诗经中的鸟、鱼和鹿》.《铜陵学院学报》.年第2期

[7]任晓萌.《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意象分析——以诗经·国风中的植物为例》.《学周刊》.年第7期

[8]陈妍卓.《女子善怀,以物传情——分析诗经中植物和女子形象》.《汉字文化》.年第18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骆玉明.细井徇.《诗经》一书

文字:李玫箴邓姗

排版:邓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经里的那些花草虫鱼鸟兽